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相一致.我国高校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要引导学生重视知行统一的生态实践;要丰富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心灵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景明 《教育探索》2008,(11):98-99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内容,是人性的自然回归,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高校必须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青年学生跳出现代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从制度、理念、技术等诸方面理解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塑造未来的生态社会,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5.
":低碳"视域下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学生文明生态观应该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主体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人文关注与创新精神并重的生态科技观,厉行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态消费观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政治观等多方面内涵。构建学生文明生态观必须加强生态理论、生态形势和生态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6.
唐佳 《西藏教育》2023,(5):11-15
针对当前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西藏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应涵盖生态现状、可持续发展、生态法治、生态价值观等方面。在课程实施路径方面,一是可从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改革理论教学形式两个方面创新生态文明观教育形式;二是从建立健全教育保障制度、提升师资能力、强化物质保障来强化教育保障。通过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学生能够切身体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使他们在日常行为上发生改变,激发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维护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7.
—、深刻认识后勤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何平衡共进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邹奎 《河南教育》2023,(12):35-36
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是党带领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动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弘扬和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是普及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基地。创新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观作为后工业文明是对于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校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观养成的重要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教育过程的生态文明化、组织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和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自身发展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需要,是高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创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强化大学生文明观教育对于构建深化改革高等院校德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缺乏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等问题,强化青年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加强建设校园生态文化等渠道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与提升路径,希望可以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精神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生态文明教育,并应该从基础教育人手。司马迁编撰《史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究天人之际”,即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话题,并将是永恒的话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能增强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我国宣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推动我国高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要努力建设“生态高校”,着力培育高校生态主体(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等)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国高校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人民的教育梦即中国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全新形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重要实验基地,如何解决生态文明观念与经济建设项目的矛盾,深化改革生态文明教育,是影响贵州生态文明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结合《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书,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并进一步探索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在非正式制度视域下的发展分析,以此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性经验。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高校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内容、体系,并确定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这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观教育包含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及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设计上,要建立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完善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健全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体系,提高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