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13,(9):43-45
[正文]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软掤搂摧掩,撮坠续挤摊。[校勘](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2)诸本均同。[诠释]《太极拳谱歌诀》原题《乾隆旧抄本太极拳谱(经)歌诀》,共有七首。[姚本]在歌诀六和歌诀七之间插入《二十字诀》。姜容樵在[姚本]第十章《太极拳谱释义》篇首写道:"拳谱为清初王宗岳所著,惟递嬗至今,其中不无讹错,故市井所传之太极拳论,多有令人不解之语。余与姚君馥春得抄本于汤君士林,并得汤君详细解说,其原文较世所传者,多三分之一,皆  相似文献   

2.
吴宪民 《精武》2005,(12):22-23
心意门有“盘辫子”诸般实战技法,用意颇为纯一,属后人增补之简易法门。其阐抉“拳经”之旨,集“心意遗技”,于用法多有发明,皆补前人之所未及,学艺君子俯而相就,果得其解,世上拳技则更不泌深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精武》2006,(3):20-21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李希平 《中华武术》2006,(10):28-29
太极拳史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了,经过历代武林前辈和拳史专家的多方探讨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和共识,也发现许多疑点和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1、“宋张三峰为武当内家拳始祖说”,有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之史料为据,虽神拳不足信,而武当拳派传人奉其为祖师是史实。2、“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者”无据。经查证,世传之名张三丰者,不下十数,均未言其习拳术、善武功,他与创太极拳无涉:3、太极拳之“张三丰祖师说”,源自武禹襄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文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伦峰子 《武当》2006,(3):21-23
此套路荟萃姬龙峰原传心意六合拳秘传七星内劲功定步发力和活步套路(民间庶乎失传抑或演绎异化),以及河南安徽等地流传的“十形连环”“十形合一”“十形七拳”之精华,依据姬祖师墨本“十大形阐微述真”之拳论而创编。  相似文献   

6.
李玉华 《武当》2006,(6):14-14
拳论上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益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段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方法以及准则,其要点,在“总须完整一气”这一句上。实践中往往因为做不到一气(用现代的话说是一致),结果是五花八门,有的练拳者虽练拳多年,套路也特熟,但行拳始终无力,甚至走了形,掉了样,外界称之为太极舞或是迪斯科,没有一点太极拳的韵味,这里谈谈我们自己的练拳体会。  相似文献   

7.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8.
王志伟 《精武》2003,(1):10-10
“与敌战,生死存亡一线也。须一击必胜,无必须之把握不可击之。搏斗中,要如火烧身,不停击之,如黄河般滔滔不绝,使其无还手之力,方为真斗士。”——《野虎拳理下篇:斗》  相似文献   

9.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10.
王志远 《武当》2014,(7):28-29
[正文]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校勘](1)“歌诀七”,[寿本]、[邹本]作“歌诀六”,[赵本]作“歌诀五”。  相似文献   

11.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人文体育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构建新的体育理念,成为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坚持“全民健身”论是人文体育的根本;弘扬“综合功能”论是人文体育的中心;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人文体育的关键;贯彻“可持续发展”论是人文体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校勘](1)“歌诀七”[寿本]、[邹本]作“歌决六”,[赵本]作“歌诀五”。(2)“开展”[唐本](唐豪、顾留馨编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门展”,系误植。  相似文献   

14.
凌召 《中华武术》2004,(5):46-46
《拳经总歌》最早见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两仪堂本太极拳谱,是参照戚继光《拳经》歌诀、提纲挈领地撰写而成的纲要性歌诀。全文22句,154字,是陈式太极拳的经典。然而,细心揣摩全文,它不但是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纲要,而且还可以作为各门拳种的技击指导。敝人偏爱古典拳论,搜寻在案,研读禅悟,虽觉词句隐晦深奥,玩味日久,也觉有些豁然开朗,然而,难免偏颇一格,此文仅供各派技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李麟  朱卫华 《精武》2003,(4):38-39
“拳无绝招,拳无空招”是恩师在世时常谆谆告诫我们徒子的话,是“八仙门”拳艺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7.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武术家和兆元(1810~1890)创编,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称,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机结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质朴无华,却技击性极强,招招蕴涵搏击之意,势势技法鲜明。与人交手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轻灵之间“听”得准对方虚实、轻重、攻击之意,引劲落空,在得机得势之间,柔化刚发对手于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古代导引发展而来,它是拳术与导引、吐纳有机结合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拳势动作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螺旋缠丝式圆运动;使“劲贯四梢”,运气是“气宜鼓荡”“气遍身躯”的“一气贯串”。说明太极拳核心是“恒动论”。  相似文献   

19.
张宝银 《武当》2003,(11):17-18
小引 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 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再识 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  相似文献   

20.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