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谈法,探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体育课程内容创编。阐述体育课程内容创编的概念、资源种类及其相应的创编方法。认为:身体练习资源、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资源以及其他学科资源是体育课程内容创编的资源种类。利用身体练习资源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包括单一动作结构身体练习的创编方法、组合动作结构身体练习的创编方法和游戏创编方法。利用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主要有由器材到动作方法(内容)到内容(动作方法)、由内容到器材(动作方法)到动作方法(器材)、由动作方法到内容(器材)到器材(内容)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动作技能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催化剂。通过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反馈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希望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动作(包括技术动作)以哪种形式存在于体育教学的教材体系,各动作间又以何种逻辑关系排列组合,这不仅可反映出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决定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笔者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分别从动作和运动的关系、学科本位、人的发展本位,解析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教材的"动作"间的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4.
体育是一种人类的身体运动文化。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并表达着千百年来不同文化赋予体育的不同价值和观念。体育活动中身体动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体育人类学首要研究对象。回顾和梳理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成果,一方面将显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研究的立基之地,也将有助于明确其在体育研究和身体研究中的位序和独特价值。在分别阐述了马塞尔·莫斯、伯德惠斯特尔、康纳顿三位人类学家对身体动作的经典研究后,得出两点启示:(1)文化塑造了身体动作,应秉持文化整体观全面理解体育及其身体动作;(2)体育人类学对身体动作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开发,也将丰富和完善身体人类学和民俗学身体研究的学术版图。  相似文献   

5.
动作技能与动作概念是体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习者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获得运动技能。为了厘清动作技能与动作概念两者在体育教学操作层面中的关系与价值,进而为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借鉴与思考,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法对美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主题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技术主题方法围绕技术主题和动作概念展开教学;技术主题方法强调的是将来快乐参与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相关的基础技能获得,且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技术主题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6.
示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做出可供学生的典范动作,它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分析器,使其获得动作形象感知,形成动作表象,也是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速度、节奏、幅度等,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1、体育教学示范的形式、方法和运用1.1正面示范教师面对学生,按规定的方向做动作的示范形式,多用于显示动作正面或左右方向、路线。如  相似文献   

7.
动作示错是对错误技术动作进行模仿示范。在体育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预防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加快对正确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动作示错这种直观教学方法,预防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动作,促使正确技能的动作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动作教育模式是国外一种颇具影响力的体育教学模式,包括动作技能学习和通过动作技能学习两个方面。动作教育模式的理念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吻合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我国体育教学实际分析了动作教育模式的特征,并以原木滚动作课时计划为例进行基于动作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设计,旨在为动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学是增强受教群体自身身体机能、锻炼学生群体意志力品质的重要手段途径,依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价值导向分析,属于物质层面的实际创设;而数字化的教学途径方法作为物质改造层面之上的肌体创设、载体构筑的重要途径,本质上是一种对物质机体进行有益辅助的"科技之刃"。尤其是在当下体育技术动作教学内容空泛教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氛围沉闷枯燥等一系列尚未有效解决的集中问题也导致了现阶段体育教学体系学生群体对于技术动作教学热情度不高、自主探究意识不强等消极后果。进一步加强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的数字化的协同辅助,细化具体数字化因素要件在体育技术动作教学中的方法模式创设应用,从而开辟拓宽当下体育技术动作教学的广度以及深度,最终实现体育技术动作教学系统在理论内核与实践载体的协调双赢。  相似文献   

10.
依循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和民族院校体育特色教学的实际,运用运动心理实验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可行性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教学实验研究,以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手的动作稳定性,动作技能迁移和记忆灵敏度及意志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关系,为全面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09年世界运动会健美操比赛混合双人操前6名运动队成套动作的操化动作、空间转换、场地移动、动力性配合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混双项目艺术得分是使总成绩落后的主要原因.操化动作编排具有一定多样性,但总操化数童过少已属规则中的常见错误之一,动作的路线移动保持了我国的创编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舞龙自选套路难度动作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届比赛的舞龙自选套路水平较往届高。三届比赛各组别的舞龙自选套路的难度分值存在着差异,A、B、C级难度动作的分布特点及各类动作比重发生变化。应加强舞龙舞狮在高校中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舞龙舞狮的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3.
力量素质训练的专项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必须遵循针对专项的力量素质特征。力量训练任务、手段和要求也日趋细化、结构化。能量代谢、动作力学、神经——肌肉系统专项化构成了力量训练专项化的内在结构与基本特征,力量训练专项化是练习设计、次数、组数、强度、速度、频率应与专项的能量、动作、神经——肌肉系统的需要保持一致,力量训练手段、负荷、要求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特征条件下才能有效保证专项化训练水平。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8届世锦赛及之前的三届世界大赛的研究分析,当代女子自由体操的发展特点是:整套动作D组以上技巧串数量逐渐增加,单个动作数量依次递减,难度变化不大;后空翻动作类型占总数的九成以上,前空翻二周迅速增加;直体后空翻转体900°的串联动作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团身前空翻二周技巧串也明显增多。我国自由体操选手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的能力和质量上。  相似文献   

15.
浅谈健美操中动作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健美操创编中音乐与动作表现问题的论述,阐述了健美操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指出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而动作又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对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历程、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发展与走向的因素进行研究与探讨。武术规则对武术技术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突出套路演练、创编动作的艺术性,对武术动作进行艺术加工或"艺术包装",是提高武术观赏价值的有效措施。创新动作是武术套路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7.
以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奥运周期世界女子自由体操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套动作的难度平均为6.2分,其中技巧与舞蹈动作的比例接近为2.5∶1;每套动作平均包括4个(串)高难度技巧动作,继续发展难度空间较小;动作类型仍以后空翻为主体,前空翻类型增加较快,已占到总数的1/4;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重点是提高前空翻类型和技巧串动作的控制力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以第39和40两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奥运会女子自由体操比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套动作的难度(A分)平均为6.2分,最高为6.5分,继续发展动作难度的空间较小;每套动作平均包括4个高难度技巧(串)动作,其中单个技巧动作的难度略有增加,而技巧串动作难度接近持平;裁判对动作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只有提高完成动作的规格标准和稳定性,才能获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9.
赵玉华  胡凯  刁在箴 《体育学刊》2003,10(3):121-123
运用录相解析、资料分析,按照动作的难易程度对器械动作的类型作了相应的级别划分,以便于运动员在成套编排中合理运用器械,也为裁判员在比赛中判断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98蹦床世界杯赛女子规定动作编排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观看录像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女子蹦床规定动作的难度、动作类型造反进行了分析,寻找编排规律与特点。即在编排成套动作时只要符合规定的要求,难度无需太高;高个动作选择应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动作难度值低些、易完成的动作;只在成套中动作不重复,向后动作的选择可略多于向前动作,且能选择不转体尽量不用转体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