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信仰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因此,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治信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治信仰是对法律的推崇和尊重,是进行法治建设的精神指针和价值依托,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培育和树立公民的法治信仰.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从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全民守法、发展法治经济,繁荣法治文化入手,逐步培育和树立起公民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的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的"瓶颈",而农村的法治化的主要障碍就是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入手,对农民法律信仰的培植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对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9.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意蕴就是社会成员内在性的法律信仰.公众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树立个人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是实现现代法治的关键.由于中国传统无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贱讼、耻讼的心理,造成中国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法治信仰的缺失.面对此严峻的形势,只有切实实施法律,才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现行法所持的一种尊重、信赖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国家公众的法治信仰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试从我国现阶段法治信仰的滞后原因入手分析,提出了培养法治信仰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中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上要障碍之—。然而,中国的法律信仰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内涵,本文在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法律信仰的实质。并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公众法律信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守法精神     
守法精神是法制运作的必要机制,是法治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衡量法治环境优劣的基本尺度。守法精神包括服从法律、运用法律、信仰法律、批判法律四个方面的内涵。市场经济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政治基础,市民社会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社会基础,理性文化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文化基础。守法精神是创制良法的思想源泉、依法行政的思想保障、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自觉守法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法治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意义。既要重视国家层面由上而下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方面的法治建设,又要注重从公众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理性入手,强化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认同,实现法治一体两面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治环境的建设,更需注重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精神。如何培养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文章认为,普及美育是较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更为有效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古往今来“法治”的含义,阐述了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树立公众对法律信仰、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等法治国家构成要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信仰是其内在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它是民众守法的内在动因,是执法者公正执法的主观需要,是市场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是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的形成与法律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成本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法律信仰的形成有利于降低法律成本.法律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人们对法律信仰中所蕴涵的法的公平正义和利益保障精神的感知,使得人们对法律由信任到信赖,乃至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降低了立法成本、司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等,最终使得法律成本的降低,有益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危机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将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