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旨在研究学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测试工具AST在国内使用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通过测试技术操作和数据分析实证该测量工具的可信度、有效性与经济性。方法通过实验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验证AST和KTK测量工具的信效度,通过转换后的大肌肉动作协调能力商数(KTKMQ)校标基本动作技能AST测试的同时效度和区别效度。结果受试儿童年龄为7~12岁,平均在(44±11) s的时间完成了AST-1全程测试,在(45±12) s的时间完成了AST-2全程测试;AST-1测试成绩与KTKMQ的相关系数r=0.474(P<0.01),而AST-2测试成绩与KTKMQ呈现中度相关系数r=0.502(P<0.01);除7岁年龄组的AST-2测试与KTKMQ相关性较低外,其他年龄组的相关性均较高(r=0.469和r=0.767)。结论小学学段的体育教学环境中AST测试工具可以快速、便捷、有效的评估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运动技能轨道AST测量工具在本次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测试适宜性,具有重测信度;各年龄组测量结果的区分度和测试项目的鉴别力验证了测量工具的同时效度和区别效度。  相似文献   

2.
李静  马红霞 《体育学刊》2007,14(3):37-40
以511名3~10岁儿童为测试对象,探讨了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2)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测试者信度系数为0.436~0.876;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07~0.925;重测信度系数为0.608~0.876;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也都令人满意。TGMD-2可作为3~10岁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状况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18,(6):518-523
目的探讨32周不同模式体育教育活动对34岁幼儿大肌肉动作过程与动作绩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威廉姆斯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检查表与动作测量法,测量40名34岁幼儿大肌肉动作过程与动作绩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威廉姆斯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检查表与动作测量法,测量40名34岁幼儿走、跑、跳、投、接动作。结果与结论实验后,实验组幼儿的跑、跳、左右交换跳、单脚跳、投掷、接等动作过程问题人数比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0m直线走、20m跑、30″双脚跳、3m单脚跳、双脚交替上48级楼梯、单脚站立、双手抛球、单手投沙包成绩均高度显著优于实验前(p<0.01);实验组的各项成绩高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男生30″双脚跳、单手投沙包的成绩显著优于女生(p>0.05)。以动作为主的体育教育活动有效降低了34岁幼儿走、跑、跳、投、接动作。结果与结论实验后,实验组幼儿的跑、跳、左右交换跳、单脚跳、投掷、接等动作过程问题人数比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0m直线走、20m跑、30″双脚跳、3m单脚跳、双脚交替上48级楼梯、单脚站立、双手抛球、单手投沙包成绩均高度显著优于实验前(p<0.01);实验组的各项成绩高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男生30″双脚跳、单手投沙包的成绩显著优于女生(p>0.05)。以动作为主的体育教育活动有效降低了34岁幼儿大肌肉技能的问题出现率;有效提高了大肌肉动作能力。双脚跳与单手投掷能力提高的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基于位移动作技能的体育游戏干预对3~4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杭州市某幼儿园两个园区共4个自然教学小班的11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两个园区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为期8周实验。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20~30 min基于位移动作技能的体育游戏干预;对照组按照园区原有计划进行体育活动。干预前后完成执行功能和位移动作技能测试。结果:①2(实验处理)×2(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执行功能中抑制控制交互效应显著(P<0.05),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的变化不显著(P>0.05)。②位移动作技能总分、立定跳、单脚连续跳、马步跳、跨步跳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跑、侧滑步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位移动作技能的体育游戏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抑制控制,干预内容设置有效、干预部分有效。后续需优化实验设计、增加追踪测验,进一步检验干预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20,(7):608-614
目的对现有的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测量工具(TGMD-3)进行改良,补充稳定性动作测试内容并检验稳定性动作进入新模型后的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德尔菲法、测试法等。结果 1)最终确定了3个稳定性动作测试项目:单脚平衡、侧向滚动、登高跳跃,这3个项目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新模型的难度和区分度适宜(0.35~0.59,D=0.40),重测信度(r=0.91~0.96)、修正后的内部一致性(Crobanch's α=0.718~0.793)、评分者间信度(r=0.91~0.93)较好,修正模型CFA结果显示结构效度良好;3)改良后的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包括移动性、操作性和稳定性3个分量表。结论改良后的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应用于国内3~6岁幼儿粗大动作发展评估。  相似文献   

6.
儿童是形成并发展多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期.运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二版(TGMD-2)对我国山东省济南市随机抽取的1 046名3~10岁的儿童(平均6.6±2.07岁)进行测试,将结果与美国常模进行对比,同时结合香港和巴西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济南市3~10岁儿童的移动和控制物体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且移动能力的发展要好于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位移动作中,跑、立定跳远、侧滑步和跨跳的表现较好,而单脚跳表现相对较差;物体控制动作中,踢球动作表现较好,原地拍球和上手投球的表现较差;位移动作技能发展整体上要好于美国儿童,只是达到优秀水平的儿童较少;物体控制动作发展水平达到优秀的极少,大部分处于平均及以下的水平,发展出现迟缓的儿童达到了62.33%;整体上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优秀的太少(0.9%),处于平均水平的儿童相对较多(58.59%),而发展滞后(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的人数也相对较多(38.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TGMD-3在中国3~12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试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上海、深圳、重庆、洛阳、长沙的512名3~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TGMD-3测试,对测试的难度、区分度、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评价者信度、结构效度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TGMD-3的13个项目难度范围为0.27~0.78,区分度范围为0.38~0.49。每个年龄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试(TGMD-3)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为0.808~0.902,其中男女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为0.95;总体的基本运动技能评价者信度(肯德尔协同系数)w为0.944, 2值为28.331,达到显著性水平;重测检验中,移动式运动技能(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755、球类运动技能(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741、总的基本运动技能(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743,均达到了较高水平。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了TGMD-3的双因子结构,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双因子模型(χ2(64)=103.28,p<0.001,CFI=0.960,TLI=0.952,RMSEA=0.049,SRMR=0.043)。结论: TGMD-3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试具有良好的项目难度、区分度,以及可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对我国3~12岁儿童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评价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史建华  谢康 《当代体育科技》2020,(7):205-205,207
探讨3~6岁幼儿平衡能力的最佳测试方法,为3~6岁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找寻安全且有效的平衡能力测试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共184名幼儿为测试对象,分别进行平衡木、睁眼单脚站立、强化Romberg检查法测试。研究结果显示:3种测试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重测信度,但只有平衡木测试表明不同年龄之间的幼儿平衡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测试效度最好。因此,平衡木测试是3~6岁幼儿平衡能力测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我国校园足球活动中基本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缺失的问题,探索基本动作模式训练对11~12岁儿童足球多方向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实验前、后测对比发现,对照组仅AFL有球测试成绩呈中等效应量改善(d=0.72);实验组AFL有球测试和Pro跑成绩变化呈中等效应(0.500.80),AFL有球测试和Pro跑呈小效应(0.20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TGMD-2),对山东省511名3-10岁男女儿童进行实验研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10岁男女儿童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各个动作发展的幅度和速率存在差别,呈波浪式增长;位移动作发展好于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跑、侧滑步、踢球动作的动作发展情况较好,击固定球和上手投球动作发展情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GENTILE的2阶段学习模型及GUADAGNOLI和LEE提出的挑战点假说的理论观点,探讨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固定练习、渐进练习 和变化练习3种练习方式对儿童学习相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背景干扰效应。方法:选取45名10~11岁儿童初学者作为试验对 象,以篮球双手胸前传球作为操作任务,选取绝对误差(AE)、绝对常数误差(ACE)和变异误差(VE)作为评价指标,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技能习得测 试、48 h保持测试和迁移测试。结论:儿童在动作技能学习初期,采取固定练习有利于儿童提高动作技能表现的一致性,是提高篮球传球动作技能 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最佳练习方式;学习相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时(只改变相对速度、力量、时间等参数),在选取固定练习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 习的变异性有利于儿童比赛中篮球传球动作技能表现水平的提高和保持,以及对未来操作情境的适应;渐进练习方式在篮球传球动作技能学习过 程中始终能为儿童匹配最佳功能性难度任务,不仅有利于儿童掌握篮球传球技术动作,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对不同篮球传球动作技能的记忆表征和 动作计划的重新构建,是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练习方式;儿童在学习相同动作程序动作技能时没有出现背景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儿童24 h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时间之间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剂量-效应”特征。对浙江省金华市327名6~10岁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测量FMS,运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重新分配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系。结果显示:(1)控制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儿童的FMS显著正相关(β=4.155,P<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FMS显著负相关(β=-6.926,P<0.01),睡眠和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占比与FMS均无显著相关。(2)MVPA替代其他行为(LPA、SED、睡眠)可显著提升儿童FMS水平,反之则降低,且两者之间的相互替代具有不对称性;睡眠替代SED也会提升FMS水平,反之则降低;在所有替代中,MVPA替代SED对FMS的促进效应最佳。(3)睡眠时间占比以及与MVPA之间的相互替代与操控技能正相关,与位移技能无显著性相关;同时,MVPA与其他行为之间的相互替代对于操控技能的影响均高于位移技能。研究认为:学校与家庭应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运用美国的评价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试工具——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二版(TGMD-2),对山东省济南市随机抽取的3~10岁的629名儿童(平均6.612.22岁)进行测试,并将结果与美国测试手册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济南市儿童操作性运动技能中踢球和地滚球动作的熟练性与美国儿童相差无几,而击固定球、上手投球、双手接球和原地拍球动作的熟练性远低于美国儿童.通过对每个动作具体评价标准的得分情况与美国常模样本进行比较,发现了济南儿童与美国儿童的具体差距,并为体育教学提出一定建议,以弥补济南市体育教学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3~6岁幼儿动作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为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了研究.文章初步筛选出3~6岁幼儿动作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分别是20m跑(s),立定跳远(m),手脚并走(s),5m来回(s),平衡木(s),沙包掷远(m),原地拍球(s),快速跑(m),单脚站立(s),跳过绳子(m),双臂支撑(s)这10项标准.通过对幼儿的运动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总结出幼儿的运动能力特点,为提高幼儿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3~6岁幼儿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腿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6项体能指标的测试,分析了山东省3~6岁男女、城乡幼儿体能变化的年龄、性别与城乡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省3~6岁幼儿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腿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6项体能指标的测试,分析了山东省3~6岁男女、城乡幼儿体能变化的年龄、性别与城乡特点,揭示了其自然变化的趋势与规律。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科学》2016,(3):34-43
近年来,体力活动研究领域的对象年龄呈现不断下移趋势,学前儿童的体力活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学前儿童体力活动一般概况、静态行为、体力活动与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托幼机构与家庭系统中的体力活动、重要他人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低幼儿童的体力活动等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体力活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这一领域在研究重心、研究视角、研究设计与测量方法方面主要呈现出:强调对学前儿童体力活动行为模式特征的深度挖掘;从研究行为主体本身转向考察行为发生的背景性因素;重视学前儿童体力活动研究的发展性维度与跨文化维度;多元化主客观测量手段的有机整合与效度一致性分析验证等特点,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基本动作技能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获得轻度(n=48)、中度(n=60)和重度(n=45)智力障碍儿童153名,其中男生116名,女生37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量表(第2版)对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对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结果: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F2(6,290)=18.379,ηp=0.28,P<0.01]和基本动作技能得分[F(4,294)=54.230, η2p=0.425,P<0.01]差异显著,障碍程度越重,MVPA越低[轻度(44.21 min/天)>中度(38.34 min/天)>重度(20.76 min/天)],基本动作技能得分越低[轻度(72.12)>中度(56.77)>重度(22.29)];校正混杂因素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控制技能对MVPA存在显著影响(R2=0.191,β=0.437,P&l...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索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发展情况,以Newell的约束模型(constraints model)为理论基础,为学前儿童设计发展适宜性的身体活动,并检验为期8周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的影响。方法:以山东省潍坊市某农村幼儿园学前儿童(n=109)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到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55)。实验组儿童参与为期8周的动作技能发展课程,对照组儿童参与幼儿园正常的教学活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一周内,采用TGMD-2对受试儿童进行测试。结果:1)研究中农村儿童的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的基线均显著低于TGMD-2的常模。2)经8周基本动作教学,实验组的后测GMQ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GMQ在实验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87)。3)性别对教学干预无显著影响(P=0.703);实验组的后测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后测成绩(P<0.001)。结论:研究中农村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相对滞后,物体控制技能发展水平低下是主要来源;为期8周的基本动作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学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旨在比较核心动作经验教学与传统体育活动教学对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对促进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提供指导策略。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法,将120名受试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动作教学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干预。结果 (1)动作教学干预后,实验组受试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总分、移动性技能得分、操作性技能得分较实验前测均显著提高(P<0.01),实验组各年龄段单项动作技能得分都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较均衡。(2)经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实验前测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测,实验组大肌肉动作发展总体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实验组比对照组操作性技能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以动作体系为依据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水平;动作教学对促进学前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育教学;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TGMD-3)在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