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湖南省株洲市209名3~6岁学龄前儿童展开横断面调查,通过加速度计测量24 h活动,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问卷父母版评估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水平,运用成分数据和等时替代模型方法分析24 h活动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24 h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与执行功能的预期变化。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β1((4))=-5.45, P=0.03), LPA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也呈显著负相关(β1((4))=-10.67,P<0.001),睡眠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β1((4))=15.30,P<0.001),久坐行为时间占比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无相关性。(2)15 min等时替代模型预测变化显示,MVPA替换其他活动行为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总分均显著下降,反之则上升,且MVPA与其他3种活动行为时间重新分配对执行功能的等时替代效益具有不对称性;在所有替代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幼儿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FMS)之间的关联,以及各活动行为间等时替代后幼儿FMS的预期变化。方法 采用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测量323名3~6岁幼儿(男童181名,女童142名)的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数据,采用美国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3版工具(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3)测量FMS,睡眠时间由父母报告,成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线性模型和等时替代均采用R软件完成。结果 (1)幼儿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动作发展关联紧密,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在成分之间分布相对稳定,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转换的可能性更大;(2)幼儿MVPA对移动技能和总动作技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成分分析方法综合探究上海市儿童24 h活动时间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321名6~13岁学龄儿童(男生158名,女生163名)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加速度计测量其24 h活动行为,采用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儿童身高、体质量;使用成分线性回归分析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z分数(body mass index z-score,zBMI)的关系,以及探讨24 h活动行为等时替代对zBMI的影响。结果:1)成分回归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和年龄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β=-0.75,P<0.001)、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β=-0.13,P<0.05)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负相关,久坐行为(β=0.61,P<0.001)和睡眠(β=0.53,P<0.01)的时间占比与儿童zBMI呈显著性正相关。2)在15 min等时替代模型中,用MVPA替代LPA、久坐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4 h活动达标情况与小学生全身性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纵向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3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纵向调查,运用加速度计和问卷测量24 h活动行为,以标准测量仪器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腰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连续2年的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增长率差异,并以分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24 h活动指南达标情况与连续2年肥胖进展的纵向关系。结果 (1)在24 h活动行为中,屏幕时间达标率(79.9%)最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达标率(42.5%)最低,3项活动均达标占比22.6%。(2)小学生的全身性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且全身性肥胖率的进展速度高于中心性肥胖率。(3)MVPA的独立达标能有效控制小学生全身性及中心性肥胖的进展,而屏幕时间与睡眠时长达标率与肥胖进展无显著相关性;身体活动与屏幕时间组合、睡眠时长与屏幕时间组合达标率均与全身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而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长组合与中心性肥胖进展呈负相关。结论 MVPA达标率是小学生肥胖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24 h活动不同行为组合达标会减缓儿童青少年肥胖进展,未来应通过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轻度智障儿童基本运动技能(FMS)与体力活动水平,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该群体运动参与能力的提升及其健康促进提供指导思路。方法选取上海市65名轻度智障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运用TGMD-2和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对其FMS及体力活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智障儿童FMS平均总得分为(67.82±7.31)分,其中位移技能得分显著高于物理控制技能(P<0.01),男生位移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但物体控制技能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15.6%的轻度智障儿童能满足每天60 min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推荐量,男生平均每天MVPA时间显著高于女生(P<0.01),周末日体力活动时间显著高于上学日(P<0.01)。总体上轻度智障儿童的低强度体力活动(LPA)、MVPA和总体力活动(TPA)时间与FMS得分均呈正相关(r=0.351~0.547,P<0.05)。FMS得分对轻度智障儿童平均每天MVPA时间、TPA时间具有解释意义(R^2=0.381,P<0.01;R^2=0.409,P<0.01)。位移技能是解释每天MVPA时间的唯一变量(β=0.490,P<0.01)。结论轻度智障儿童的FMS发展与体力活动水平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基于该群体技能发展层面的体力活动促进是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体育科学与公共卫生的重要研究领域。一些研究孤立地探讨了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与各种健康结局的关系,然而,在有限的24 h内,不同行为活动时间相互依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等时替代策略,通过各活动行为时间使用的重新分配,寻找使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分配方式。梳理当前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研究中的发展概况,阐述传统(即非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和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理论,并进行实例分析。基于此,为体育科学和公共卫生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和健康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本动作技能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获得轻度(n=48)、中度(n=60)和重度(n=45)智力障碍儿童153名,其中男生116名,女生37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评估量表(第2版)对受试者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对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结果: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F2(6,290)=18.379,ηp=0.28,P<0.01]和基本动作技能得分[F(4,294)=54.230, η2p=0.425,P<0.01]差异显著,障碍程度越重,MVPA越低[轻度(44.21 min/天)>中度(38.34 min/天)>重度(20.76 min/天)],基本动作技能得分越低[轻度(72.12)>中度(56.77)>重度(22.29)];校正混杂因素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控制技能对MVPA存在显著影响(R2=0.191,β=0.437,P&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我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等级、熟练程度与动作成分表现的现状,为儿童动作发展评估监测与运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14省市的11 480名3~10岁儿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对其发展等级、掌握程度以及动作成分表现等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比较。结果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出现发展迟缓现象;(2)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普遍低于60%;(3)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动作成分失败率偏高;(4)中国儿童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结论 (1)中国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熟练度水平明显偏低,并出现发展迟缓现象,这可能与身体活动水平不足潜在减少基本运动技能的习得机会有关;(2)中国儿童由于上下肢配合、肢体双侧协调以及肌肉骨骼发育薄弱,从而导致基本运动技能关键动作成分发育受阻,难以突破动作发展“熟练度障碍”的束缚;(3)中国儿童操控技能发展迟缓明显,导致移动技能与操控技能发展失衡,并成为影响个体青少年时期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探讨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差异。以上海市284节体育课中小学和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其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测量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分析不同学段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教师因素(包括性别、教龄和教学行为)与体育课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均未达到50%的课堂时间标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教师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行为上的用时均为最高,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和动作示范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初中教师,而初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观察行为用时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中男教师执教班级的MVPA时间百分比均高于女教师,而教龄仅与小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教师的促进健康行为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MVPA时间百分比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观察行为仅对初中生体育课中MVPA时间百分比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因素对小学和初中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今后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体育课堂活动、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等数据,评估学龄前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为进一步探索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学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16日—6月16日抽取河南省560名3-6岁儿童(男生297名,女生263名),运用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SOFIT),对90节体育课进行观察和记录,运用Welch方法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 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主要因变量是中高强度的活动密度(MVPA)所占百分比;MVPA占比与教学情景和教师行为具有相关性;学龄前儿童在校期间(除体育课),大多处于久坐不动的状态;3-6岁幼儿在体育课上进行中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时间约占整堂课的一半,这与国家要求青少年儿童每天不少于6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去甚远。结论 身体活动对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应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机会和时间、对学校实施问责制等策略,提升幼儿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决策树模型探讨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方法:募集学龄前儿童4621名(36~83月龄)。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进行体质测试与综合评级(合格、不合格);问卷调查幼儿出生信息、育儿方式、静坐与身体活动、膳食营养、睡眠、父母情况6个一级指标下分的59个二级指标变量信息;采用IBM SPSS modeler创建CHAID决策树模型。结果:幼儿体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周末身体活动(PA)、周末静坐行为(SB)、性别、周末中-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上学日PA、钙、上学日SB。决策树模型显示,根节点变量周末PA“>3 h/天”(95.35%)的幼儿体质合格率与“1~3 h/天”(91.43%)、“≤0.5 h/天”(85.43%)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周末PA“>3 h/天”的第2、3层叶节点变量分别为周末SB、上学日PA,“1~3 h/天”“≤0.5 h/天”的第2层叶节点变量均为性别。其中,“1~3 h/天”的3~5层叶节点变量包括周末与上学日MVPA、上学日SB、钙等。结论:周末PA是影响幼儿体质的最关键因素。幼儿周末PA应超过3 h/天的国际推荐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减少周末SB时间、增加上学日PA时间。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性别、钙摄入等对不同层次类型幼儿的体质促进具有决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晓凯  朱政  孙晨  赵胜  曹振波 《体育科学》2022,(4):43-49+97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构成时长特征及其与体质健康间的关系。方法:在上海市3个区招募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各360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形态及素质测评,使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其身体活动水平,统计不同时长分类的MVPA时间(零星:0<单次MVPA<5 min;短时:5≤单次MVPA<10 min;中长时:单次MVPA≥10 min)。有效样本为每天佩戴加速度传感器10 h以上,每周佩戴至少4天(3个工作日,1个周末日)。结果:共407名9~14岁儿童青少年符合数据纳入标准,其中男生185名(占45.5%),四年级学生223名(占54.8%),BMI中位数18.6 kg/m2(16.4,21.0),达到平均每天60 min及以上MVPA的人数比例为6.6%。儿童青少年MVPA构成中,零星MVPA占比最大(占59.9%);男生中长时MVPA占比(占24.4%)显著高于女生(占12.3%)(P<0.05),而零星和短时MVPA占比趋势则相反(P<0.05,P=0.033);四年级学生零星MV...  相似文献   

14.
探究体育课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下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四年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小学四年级5个班23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5×2的双因素实验设计,根据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不同累积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实验实施方案,所有班共进行8周实验干预。结果发现:(1)体育课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体育课30%或50%MVPA累积时间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其他班。相同运动负荷干预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女生改善情况好于男生。(2)30%MVPA累积时间班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50%MVPA累积时间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30%或50%MVPA累积时间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MVPA累积时间越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改善情况越好。结果表明: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50%MVPA累积时间对学生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身体活动不足,每天参加足够量的身体活动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儿童青少年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时间大大减少,体育课成为了唯一能促使学生参与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场所。通过SOFIT工具对上海市黄浦区5所小学的217节体育课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偏低,能够达到50%以上时间进行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课时比率非常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和知识讲解的时间过多,且对促进学生进行MVPA的语言干预不够,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身体活动水平。建议除对学生的活动时间高度重视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内身体活动强度;体育教师应做到“精讲多练”,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开发优质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及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个体一日24 h由睡眠、久坐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已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探讨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忽视了身体活动、久坐、睡眠等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健康结果的综合影响,可能使相应行为与健康效应间的关联产生偏差。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克服了这一不足。以“时间分配”作为切入点,综述国际学术界关于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并系统阐述了等时替代研究方法、活动-平衡模型、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框架。基于此,展望了时间使用流行病学相关理论在身体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1、开发新式测量工具并完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2、建立有关时间使用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3、制订我国大众人群的活动-平衡时间分配推荐指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5~18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并归纳现有文献报道的研究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共有20篇文献纳入本综述,结果发现,平均30.84%、41.32%、45.04%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17.56%、46.16%、35.06%、6.85%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0、1、2、3项24 h活动指标推荐量。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优于女生,但男生屏幕时间指标达标率普遍低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屏幕时间的达标率显著降低。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24 h达标条数越多。并且,纳入的研究一致发现24 h活动的指标多项达标可以改善儿童青少年不同的健康指标,包括体重状况、心血管健康、心理状况、认知发展、生活质量以及饮食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5~18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24 h活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并归纳现有文献报道的研究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通过系统检索,共有20篇文献纳入本综述,结果发现,平均30.84%、41.32%、45.04%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身体活动、屏幕时间、睡眠时长3项指标推荐量,17.56%、46.16%、35.06%、6.85%的儿童青少年分别达到了0、1、2、3项24 h活动指标推荐量。男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优于女生,但男生屏幕时间指标达标率普遍低于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屏幕时间的达标率显著降低。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24 h达标条数越多。并且,纳入的研究一致发现24 h活动的指标多项达标可以改善儿童青少年不同的健康指标,包括体重状况、心血管健康、心理状况、认知发展、生活质量以及饮食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旨在回顾学龄前儿童基础运动技能(Fundamental motr skill, FMS)与体能之间相关性的科学证据。方法:系统综述,从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对检索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知网和Scopus进行系统搜查。纳入2012年3月至2022年3月发表的研究,这些研究检查了学龄前儿童中FMS与体能组成部分(身体成分、肌肉骨骼健康、心肺适能和柔韧性)之间的关系。使用CONSORT和STROBE指南检查研究中的偏倚风险。分析了研究中的起源、设计、样本、测量FMS、测量体能、主要结果和统计数据。结果:24项研究符合所有标准;5项研究被评估为低偏倚风险,19项研究被归类为中偏倚风险。目前的科学证据无法确定身体成分与FMS之间的正负关系(19项中8项呈负相关);FMS与肌肉骨骼健康呈正相关(7项中的7项呈正相关);FMS与心肺适能(3项中3项呈正相关)、FMS与柔韧性(2项中2项呈正相关)由于研究数量的不足,两者关系依然不能确定。结论:学龄前儿童FMS与体能多方面的关联是不确定的,目前学界对肌肉骨骼能力与技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有着一致的认识,但柔...  相似文献   

20.
促进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基本动作技能和体适能水平及其与身体活动的关系逐渐引起关注。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基本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水平、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以期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增进其身体健康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相关方法和路径。结论:(1)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两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因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以及运动技能亚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2)健康体适能作为中介因素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关联关系中的作用是否会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3)基本动作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三者之间更深层的联系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建议:未来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测评体系、完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心理学机制,进一步优化机制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具体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