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实现的内化力挖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不断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了体育健身思想的突破式跃进,但健身思想的建立并不等于健身行为的实现.调查显示,徐州市农民体育健身思想与健身行为之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仅为0.268.针对农民体育健身思想与健身行为矛盾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凯尔曼态度转化理论为基础,指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内化力的缺失.据此,对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内化力的挖掘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组织机构环境氛围作用、多方群体榜样带动作用、传媒宣传劝服作用、影视熏陶感染作用"四个方面对健身内化力形成的路径挖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内化过程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加速其由健身思想向健身行为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新生代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态度与行为、健身内容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比较全面的体育健身知识与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社会的歧视,提出在城市农民工中建立健身指导体系和"体质健康标准"责任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中年人群体育健身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山东省的淄博、滨城、青岛、烟台、德州、聊城、莱芜等7城市的中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状,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中年人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中年人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较前有较大提高,中年人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研究了金华市城市民众对体育行为和活动的现状;以及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等问题。结果表明:城市民众体育行为和实际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群众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场地设施的限制以及缺乏科学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还应进一步加强传播媒体宣传全民健身意义,挖掘潜在人才资源,强化主体意识进而影响其行为。  相似文献   

5.
鲁中地区城乡中年人群体育行为与体育需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实名入户调查研究法,对鲁中(淄博、潍坊、滨州、东营)4城市城乡中年人群体育行为与体育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年人群对政府提供“体育产品”需求迫切;城乡中年人群体育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鲁中地区中年人群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比例远低于全国同龄人口,乡镇更甚;欲激发中年人的体育行为,应满足中年人的体育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加强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体育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6.
运用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东省八城市三类主要人员中的35-55岁的579名(男332,女247人)中年人群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状况、中年人的常见疾病和体育的作用于中年人身体健康方面的效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城市中年人通过体育促进身体健康的认识端正,但角色冲突严重制约中年人的体育健身行为,精神障碍和身体肥胖是影响城市中年健康的主要症结,适宜的运动强度有益于提高中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西安市部分高校中年男教师的健康状况和体育健身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中年男教师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状况堪忧;体育健身意识较好,但对锻炼时间及方法了解不够,锻炼行为滞后。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山东省济南、青岛两市1792份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态度积极,但影响其体育活动的因素较多。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河南省城市女性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认识、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健身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健身行为习惯。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女性的体育健身意识较强,对体育健身的态度也较积极,只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消极影响下,许多女性积极的健身意识不能够转化为体育健身行为,直接影响了健身行为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苏北城镇(乡)人群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江苏省苏北城镇(乡)人群体育健身认知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概括出苏北城镇(乡)人群的健身认知特征和健身行为特征,并对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当地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居民2005年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为自发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为实物性消费,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对象、态度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全民健身意识、教育程度、体育社会化程度等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20所大学的2000名非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体育的多元功能有正确的认识和较高层次的需要,体育态度较好,但体育行为明显滞后,体育态度和行为失调,研究生中体育人口比率远远低于大学生。影响研究生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健身知识、时间、组织管理的缺乏以及研究生特定的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太原的6所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共1 000名在校学生的健身态度与健身行为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健身态度基本是比校积极的,但未能形成对体育健身的深刻认识,健身行为较弱。活动场所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主,与同学结伴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体育消费水平差。大部分学生每周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比较短,锻炼效果不佳。影响健身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场地、器材,学习紧张,余暇时间太少,缺乏指导。建议各高校加大投资,壮大师资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有组织、有管理的健身氛围,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体育健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徐州市公务员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公务员体育健身意识和行为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沈阳市银山小区社区健身路径和居民健身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健身路径是实施社区体育的"根据地",社区健身路径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城市繁荣程度、衡量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尺之一;健身路径进入社区有助于提高、促进居民的健身意识,带动其健身行为;社区健身路径的设备、管理以及布局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多位知名专家,以武汉市8所高校的在校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选择体育锻炼的时间、项目、场地以及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的形成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为武汉市高校推广全民健身,提高武汉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衡水市村落体育调查中出现的"村落特征",从从众效应的角度对衡水市村落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建议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改变村民的健身态度;在村民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把健身团体建到农民身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参与健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农民体育锻炼态度与健身工程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对体育健身工程的认知、满意度较好;农民体育锻炼态度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前后,在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及主观标准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而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及情感体验这几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9.
于春艳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07-112,126
以毛荣建(2003)所提出假设(在TPB理论基础上做出改进,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情感体验3个变量融入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用来测量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为研究理论依托,进一步验证体育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问卷对在校大学生分层随机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性别因素不能影响锻炼人群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各项维度得分的差异性的结果,非锻炼人群也是如此;体育锻炼活动中,决定行为意向的关键变量因素是态度;具有高情感体验、或高认知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锻炼者。路径分析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认知、目标态度、主观标准一方面通过行为态度间接作用体育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对体育行为还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秋玲 《体育与科学》2007,28(5):31-33,43
我国中青年从业人员体育活动参与率低、健身行为缺失不是工作忙、无时间、健身设施不足等这些因素所能解释的。本文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透过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比较分析该人群与学生群体、老年人群存在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时间冲突问题,显现出该人群健身行为缺失的成因:时间的二元困境、健身与生活质量认识的偏差、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大众体育制度失调、传统文化和世俗观念的影响。以此带来相应的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