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今"、"中西"矛盾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语文学科的现代性建构常常缠绕着“古今”、“中西”矛盾,它们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引进“西方”和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百年来,语文教育在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实际上走了一条渐趋“西化”、疏离传统、淡化民族个性的道路,这不利于自身的稳健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关系”思维来妥善处理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努力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他在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3.
行政监督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主要内容,具有稳定封建制度政治结构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台”、“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机构的演变过程,认为应当加强对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借鉴其得失,以期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及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4.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两课"情感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功能。“两课”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关键是构建“两课”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其体系应以“两课”知识内涵为内容基础,心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从目标分类和水平层次两个层面加以构建,使之规范化、具体化、明确化和行为化。这样有助于“两课”教师对情感教育的掌握、操作和评价,实现“两课”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7.
田佳  孙博 《教育探索》2012,(3):97-98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督导问题的研究比较匮乏,教育督导实践操作层面往往不具有科学性和连贯性,缺乏明确的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明确教育督导中“督”与“导”的关系.因此,首先要明确教育督导中“督”与“导”的关系;其次,要重建教育督导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欲减反增”“教育焦虑”等执行性问题,因此,厘清政策执行的逻辑以及制度的价值成为现实需要。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构建政策分析框架,从制度同构的形成与集体理性的选择两个层面阐释“双减”政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是一种正确的认知。在制度同构层面,通过历史背景、制度趋同与现实路径等三个维度厘清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集体理性层面,通过管制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等三个维度分析“双减”政策最终的价值旨归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命题的关键词不是无条件的。如果从一般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现代化三个视角对该命题成立的条件进行检讨,则只有代表、反映或暗合了人类教育和教育研究及其发展的方向,越是民族的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现代化中的“精华”,才越可能是“世界的”,反之则不可能成为“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基础教育战略地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研究主题以及区域推进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化的主要标志及特色 ,进而提出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范畴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研究,需要寻找出一个"多样性"的发展模式,而且也需要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本文站在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伦理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发掘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的内涵,以打破东西方二元对立框架、审视"日本成功地实现了高等教育近代化"这一庞大叙事为基本前提,来重新认识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梁忠义教授,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主要把日本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发表或出版了大量论著。他在日本教育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与日本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点,如经济现代化中人力资源开发、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等。此外,他在日本教育发展战略、日本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也有独到的研究。这些论著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说明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思想主张,对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范式是指科学家在特定科学研究领域中形成的共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规范性研究范式和实证性研究范式是两个基本研究范式。人们有必要使用规范性研究范式探讨教育现代化的属性、结构、演化、价值取向和创新机制,使用实证性研究范式评价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区域教育现代化案例分析,从而完善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明确山区中等师范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其次必须转变原有的师范教育观念 ,最后要寻求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处于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中心地位。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的现代化。在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中,首先要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所具有的社会生态性、文化多元性、学科多样性、知识综合性、结构合理性、本土特色性、发展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1980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回顾了近四十年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在此基础上,建议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能够加强作者与机构间的科研合作,加大研究的基金资助力度,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中国模式,注重跨学科研究,凸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