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颇有分歧,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本文阐述了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结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该罪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2.
合同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存在诸多难点问题。正确界定“合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同时将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相区别,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同诈骗罪主观上要求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但该目的不是目的犯之目的,合同诈骗罪并非刑法理论上的特定目的犯。因为在主观故意中存在目的,所以合同诈骗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合同纠纷不易分清,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这需要公安司法机关运用推定方法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形式应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非法占有目的要通过客观行为来推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合同诈骗罪的数额应当以被害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连环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以受骗单位或者个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未完成犯罪形态下,合同标的额可以作为犯罪数额.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分离出来的经济犯罪,本文对司法实践中该罪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应是进行市场交易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探讨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借鉴单位人格否认之理论,指出对于个人假借真实存在的单位名义进行合同诈骗的行为,实为个人行为,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6.
1979年修订后的新《刑法》在诈骗罪之外又设了合同诈骗罪,将其从诈骗罪中抽出作为一个单独的罪名,并不再置于侵犯财产罪的章节中,而是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章节中。新《刑法》实施多年来,合同诈骗罪一直是立法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本文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和合同诈骗罪数额的认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有关合同诈骗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认识与区分,主要从刑法角度对合同诈骗罪进行解读,通过对犯罪构成的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几个事项。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五)》后,信用卡诈骗罪又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于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和司法认定存有较大争议。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持实质的解释论,考察刑法用语的真实含义,用实质的、正义的标准界定构成要件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盗窃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使用的行为,只构成一般盗窃罪,而不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罪。  相似文献   

10.
张威 《现代企业教育》2011,(23):315-3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分子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1997年合同诈骗罪从普通诈骗罪中独立出来,并在新刑法224条中对其进行了规定。通过分析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及把它与经济合同纠纷、诈骗罪进行比较,能更准确的认定合同诈骗罪。  相似文献   

11.
合同诈骗行为不仅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并且国家经济利益、集体经济利益以及个人的经济利益也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侵害。所以,我们要对合同诈骗犯罪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挖掘出引发合同诈骗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本兼治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本身带有的复杂性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其也无明文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和处罚结果差异甚大,刑法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在目前刑法尚未作出专门评价的情形下,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又因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独特性,以诈骗罪论处不足以全面和准确评价之,我国刑法应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存在出嫁女在娘家和婆家均未取得承包地,在娘家是否保留承包地无法确定等典型问题.原因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权利固化与身份变动冲突,权利宣示和权利保护脱节,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分离.基于此,保护出嫁女的土地权益应当兼顾权利稳定与权利平等,赋予出嫁女司法救济权,促进权利享有与权利行使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较之诈骗手段,因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其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不仅合理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诈骗犯罪的特殊形式,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混淆。对两罪的区分应从各自的犯罪构成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罪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揭示两者的法理关系。然后提出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竞合时的处理原则,希冀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垄断组织和规模交易催生的格式条款具有形式定型化、内容的单方预定、当事人地位非均衡和缔约过程的非磋商性等特点,既具有效率、效益、安全的价值优势,也存在背离契约自由和侵蚀契约正义的价值流弊.因此在利用格式条款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司法规制:在实体法方面,从入约、效力和解释等角度进行规制;在程序法方面,通过移植域外团体诉讼和集体诉讼制度,丰富司法规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犯罪行为,网贷平台集资诈骗犯罪除了具备一般犯罪的基本特征外,还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影响,使得相关案件在证据收集、法律适用、定罪量刑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和盲区。对此类案件进行研究,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司法实践,探讨此类犯罪在实务处理中的现状、适用难点并以此为基础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8.
信用卡诈骗是金融诈骗中的高发性犯罪。犯罪行为的专业性又决定其在认定中存在诸多司法难点,非法占有目的需要进行事实推定;信用卡诈骗的行为方式需要进行深度解读;经济纠纷行为与犯罪行为交织,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模糊,信用卡诈骗过程中往往存在数罪并发的情形。对这些疑难问题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刑事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