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考察职校学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的状况。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大一、大二、大三以及五年一贯制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0.0 FOR WINDOWS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抑郁或有焦虑或既有抑郁又有焦虑情绪的高职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和活动。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或两者皆有学生的体育锻炼总分明显低于不存在这些症状的学生,这一趋势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提示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而且体育锻炼高分的学生具有低的抑郁、焦虑分,体育锻炼低分的学生具有高的抑郁、焦虑分。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影响着情绪问题的发生,同时情绪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态度。而且,抑郁和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有显著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在职高生中不受性别倾向和年级的影响。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抑郁(F=19.210,P=0.000)和焦虑(F=12.078,P=0.000)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意愿均进入了焦虑的回归方程;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目的、运...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8名大学生在参加跳绳锻炼前后的情绪、睡眠健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跳绳锻炼后的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且也有显著性变化.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跳绳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第二学年大众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班的142名女生学习前后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等指标以及课外锻炼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众健美操班学生的5项锻炼指标平均成绩、心肺功能指标平均值、课外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及时间与篮球、排球、武术班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大众健美操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并对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培养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手段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2,自引:3,他引:89  
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 ,对烟台师范学院 2 0 0 1级部分新大学生就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不同锻炼形式对各种心理问题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 ,对有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 ,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象,探讨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16PF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验结果显示:锻炼前后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恐惧、乐群性、敏感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浙江某高校各系01、02级1000名大学生就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从1000名大学生中选出384名焦虑和抑郁因子分较高的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实验结果证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师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问卷>、<心境量表(POMS)>、<大学生压力反应测量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1 354名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的总体情绪状态比非经常锻炼群体的情绪状态好,呈显著性差异;在"精力"、"自尊"这两个积极情绪纬度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且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紧张"、"愤怒"、"疲劳"这3个消极情绪纬度方面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在"抑郁"、"慌乱"这两个消极情绪纬度方面得分均低于非经常锻炼群体,但无显著性差异.非经常锻炼群体在压力的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纬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压力的行为反应纬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经常锻炼群体,但无显著性差异.经常锻炼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健身操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及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浩  李洁 《体育学刊》2007,14(2):60-62
研究健身操锻炼对大学生睡眠与心理的影响。通过对72名大学生在参加健身操锻炼前后的睡眠质量及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健身操锻炼后的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P〈0.05)。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研究余暇体育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效果,采用运动处方形式,对80名三年级女大学生进行18周的实验控制,展开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身高和握力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体重、800m、立定跳远、肺活量体重指数呈非常显著性差异;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项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强迫”、“抑郁”、“精神病”因子项有显著差异;“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和“偏执”有非常显著差异;社会适应能力总分呈显著差异。结论:本实验制定的运动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坚持中等强度的余暇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8名大学生进行2个学期的微格教学实验研究,分别在实验前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网球专项能力、心理健康进行测试评价.结果表明:经过2个学期的微格教学实验后,学生的网球专项能力和某些身体素质均呈显著性提高;在心理健康方面,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比实验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说明在高校网球课中运用微格教学对大学生网球专项能力、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564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6.67%的大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60.64%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经常锻炼的大学生只有22.70%;而在体育锻炼频率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从不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不锻炼者、偶尔锻炼者与经常锻炼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另外,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大学生总人数的31.49%,男女大学生体育人口占各自总人数的35.84%和24.29%。(2)不同锻炼方式的男女大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分与全国青年组和国内成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4)从不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经常锻炼组的总均分依次为0.66、0.62和0.54,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5)非单独锻炼组的总均分略低于单独锻炼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性别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武术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发放问卷调查500份,采用症状自评表SCL-90,由102名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组成武术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自然实验。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2.25%,武术组锻炼前后在10个症因子、总分、均分上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在总分、均分、强迫、敌意、妄想症因子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过四个月的实验,武术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武术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发放问卷调查500份,采用症状自评表SCL-90,由102名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组成武术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自然实验。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2.25%,武术组锻炼前后在10个症因子、总分、均分上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在总分、均分、强迫、敌意、妄想症因子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过四个月的实验,武术组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改善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的现实状况,寻找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之间的联系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式。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中北大学本科生600人的体育锻炼情况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 1)大学生总体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8.33%和42.58%,男大学生抑郁率、焦虑率均高于女大学生;2)大学生做小运动量体育锻炼的占74.17%、中等运动量的占16.67%、大运动量的占9.16%,其中中等运动量焦虑、抑郁的检出率最低,其次为大运量和小运动量;3)大学生焦虑、抑郁标准总分与年龄、年级呈正比,与性别、运动量呈反比。结论体育锻炼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缓解其焦虑、抑郁的情绪,运动量的选择对降低抑郁、焦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玲  刘晓娇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08-1011
对12名听障高中女生进行6周的功能性课外体育锻炼实验,运用"POMS量表"评价和分析功能性锻炼干预的心理效果。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听障高中女生在抑郁和精力2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紧张、愤怒和TMD总分3项指标的组间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但实验后实验组各的项指标与情绪常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说明功能性锻炼对改善听障高中女生的情绪状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可见:重视并系统地研究有利于改善听障生情绪状态的体育锻炼手段,有利于听障生养成健身锻炼习惯,有助于其身心健康良性发展,从而为听障生日后积极地融入社会做出一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体育锻炼对体质弱势大学生抑郁水平及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200名体质弱势大学生随机分成四组,男对照组(T1)、女对照组(T2)、男锻炼组(D1)、女锻炼组(D2),每组各50名.对照组正常学习和生活;锻炼组每周三次体育课,每堂课80min,持续16周.结果:(1)D1、D2组SDS标准分实验前后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2) D1、D2组SES得分实验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3)锻炼组实验前后抑郁水平与自尊水平的线性回归分析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有效的降低抑郁水平;提高自尊水平;自尊水平会随着抑郁水平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此文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按照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原理,运用慢跑运动手段解决大学生的抑郁心理问题;运用功率自行车运动手段解决焦虑心理问题;运用太极拳运动解决强迫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症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用体育运动手段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找出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体育锻炼对策。方法:以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和体育锻炼问卷为工具,通过随机抽样207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10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症状)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职称在各项因子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因子与体育锻炼之间均有着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P<0.05;r<0);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t<0)。结论:(1)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教师中较为严重。(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均具有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3)保持适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