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跳远的专项力量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是取得优异跳远成绩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运动实践浅析力量的平衡发展对跳远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影响,充分说明力量训练的平衡发展对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起跳能力及空中动作协调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研究可以对跳远力量训练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现场测试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三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能力具有相对稳定的成熟期,男女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7.59%和97.92%,其中第一、二跳是成功率最高的两个跳次,男子的最好成绩出现在第四和第六跳次,女子的最好成绩则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高达个人最好成绩的98.78%和99.80%,最好成绩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女子跳远和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前三跳的助跑速度和最佳成绩均比后三跳要快、要好,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竞技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奥运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3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出场次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5-26岁是男子跳远运动员展示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及格赛竞技表现能力平均值为96.3%,决赛竞技能力表现平均值为97.54%.在第4跳和第6跳时,出现最佳成绩的各占决赛总人数的37.5%,也是出现最佳成绩人数最多的两个跳次,第4跳是男子跳远决赛跳出最佳成绩的最好跳次,最佳出场次序为第4-8,运动员的心理定向对比赛结果影响很大,事关成绩优劣.  相似文献   

4.
从最后10m助跑与起跳技术、专项体能各要素间综合性、均衡性发展水平、核心竞技能力发挥稳定性与协调性水平等角度,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云知明在备战第12届全运会前一年的训练进行了跟踪监控,对其核心竞技能力训练的跟踪评定与监控将有利于提高其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同时也将为跳远项目的核心竞技能力的科学监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3名健将级女子铁饼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揭示了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大小,揭示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特征,提出了提高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竞技能力对策。  相似文献   

6.
田径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是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结合女子跳远运动员朱艳艳和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任妮的身体训练,对女子跳跃远度项目的身体训练中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手段与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及数据对比分析,对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我国跳跃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资格赛中,男子撑杆跳高(99.16%)、跳远(98.79%)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最高;女子跳远和跳高运动员发挥率相对较低;进入决赛的男子跳远、跳高及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的发挥率均高于资格赛.资格赛中女子跳跃类项目的成功率均低于男子.决赛阶段跳高运动员仍保持100%的成功率,我们还发现远度项目对成功率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高度项目.男女跳高、三级跳远平均成绩变异系数小,展现良好竞技状态;男子跳远在资格赛、决赛中变异系数均较大,发挥不够稳定,但运动员展现了绝对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世界跳远运动的发展现状,运用文献资料综述法和分析法,揭示了现代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及训练特点,对影响跳远成绩提高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关于跳远的有效训练途径.本研究认为:提高绝对速度能力是跳远训练的基础条件:提高快速起跳能力是跳远训练的关键;改进起跳技术和加强摆动环节的作用则是重要保证.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为提高我国男子跳远的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与“积木模型”的创建实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在训练实践中正在作为一种指导性理论得到推行。作者对该理论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一般模型不能满足运动员竞技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个体模型的建立存在构建原理与方法上的困难;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稳定性在内外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只存在于某一阶段;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会因敏感要素的相同或类似表现出群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是选材和训练监控的重要依据。结合散打运动的特点,对我国32名武英级运动员和39名一级运动员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心理智力指标的测量。运用主因子分析法,将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基础的、有鉴别性的指标,归纳为17个因子,并以此确定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探索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并以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参照值,建立我国散打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明确了散打优秀运动员选材(高级选材)的任务和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庞岩 《安徽体育科技》2001,22(4):52-55,60
以跳远选手黄育的训练和成长过程为依据 ,论证了跳远训练应以提高速度为重心 ,以“小循环周”这一特殊的训练方法 ,强调基础素质的发展和技术风格的形成 ,不断提高技术训练强度 ,以达到培养一流选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总结归纳我国当前跳高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跳高运动员选材提供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跳高运动员选材过程中选材与育才概念界定混淆;选材过程中严重局限于身高因素;片面考虑家系遗传因素;受选育结合思维模式限制;选材过程中一味地推崇对杰出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等问题。建议今后对跳高运动员进行选材时,除考虑身高因素外,应重点测评其各项身体素质,并将运动员祖父辈的多种性状以及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运动基因进行分析与对比,实现跳高运动员遗传图谱与基因选材。  相似文献   

13.
在田径运动技术训练课中,快速诊断技术是运动生物力学学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运用激光测速仪、高速数码摄像机和图像处理软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受到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欢迎。主要介绍对我国优秀撑竿跳高选手刘飞亮和跳远选手蔡鹏的快速技术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等级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收集整理世界顶级选手、我国优秀运动员和一、二级运动员的跳远技术 有关数据分析其技术特征及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技术差距,为不同等级跳远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二维录像测试分析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我国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张晓一在第11届全运会跳远决赛中进行了关键运动技术分析和研究。相关的结果和研究结论为:1、张晓一在全运会上助跑速度都超过了10.50 m/s的世界水平,其能力达到了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水平。2、张晓一在全运会上踏板速度能力较好,达到了10.45m/s的水平,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较大,而垂直速度不足,导致了起跳角度偏低(只有18°左右),远低于世界优秀远低于水平。这表明张晓一还有较大的成绩提高空间。3、踏板精度对跳远运动员创造优秀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必要条件,跳远运动员必须要有精确的踏板精度才能创造优异的成绩。4、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的步长差异不能太大,跑动一定要具有较好的节奏性,后两步步长按照“大→小”的节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运用三维摄像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中山站比赛、成绩在1.80米以上的10名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起跳时间短,水平速度损耗较大,速度转换率偏低。  相似文献   

17.
提高准确踏板的成功率,是跳远比赛中保证运动员技术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然而实际比赛中因起跳脚踩线或踏不上起跳板的状况却长期困扰着运动员参赛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笔者从长期的跳远教学和训练的实践中,经深入研究,分析出产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相应的调整方法,以解决了教师或教练员、运动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调查、测量、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构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指标体系和专项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1)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指标体系从形态、技术和素质3个层面、8个要素来反映;2)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专项能力各指标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3)制定出了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建议:教练员利用专项能力数学模型进行模式化训练。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不同水平男子跳远教练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特点进行了专题研究.结果表明:与二三线跳远教练员相比,在专项力量训练内容上,一线跳远教练员更加注重加速跑时腿部肌群所需的爆发力和上肢摆动力量的训练;在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上,一线教练员更多的采用助跑2.4步五级跨步跳、米跳(计时跳)和持哑铃原地摆臂等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20.
糖是体内最主要最能快速动员的供能物质,赛前(运动前)和赛中(运动中)及时补充糖类对保持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般使用糖原负荷的方法提高糖原储备的长期补糖。赛前补糖的目的主要是优化肌肉和肝脏糖原储备,维持运动时血糖稳定,保障60 min内快速运动能力和长时间末期的冲刺力;赛中补糖可显著改善糖代谢环境,提高机体运动能力,运动时间长于1 h的运动项目应在补充的液体中加人适量的糖和电解质。对于冰球等高强度、间歇性运动项目进行赛前和赛中补糖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赛场竞技能力,对于一次性大强度或一次性的力量性运动以及高强度以无氧代谢占优势的一些专项(大于80% Vo2max的有氧代谢为主)一般不主张在比赛前专门补充糖,补糖不当反而有损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