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武当》2005,(10)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  相似文献   

2.
杨力 《健身科学》2009,(5):42-43
西方主要讲营养,东方重点讲食养;营养属于直补,而食养在于调补;营养讲均衡,食养讲平衡。二者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体的营养既不缺乏,也不会过剩。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和指导思想本文是高一年级教材的体育理论,其较系统地讲了养生的第一要素——动养之道。课文内容包括中华古训《养生莫善于习动》和养生漫话《清代寿翁的“养生工程”》两个部分。是对中学阶段所讲授的关于通过“动其体”强身健心的一系列观点的总结和深  相似文献   

4.
乾隆养生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练习又名《热身练习十八式》,是本人在研究乾隆的“十常四勿”、《老子按摩法》《养生十六宜》《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导引养生功》等古现代养生术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物学原理,在总结本人十几年养生体育练习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因为,乾隆寿高89,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寿魁;他一生健康,87岁还外出狩猎,终生不带眼镜,无疾而终,理念上,他有极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即“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16字秘诀。因此,本练习假托乾隆之名而作。其特点主要有:1、结合医理,言而有据;2、全身锻炼,动而有度;3、简便有序,易学易练;4、动在缠绕、行在梢节;5、动息结合,动缓息长;6、神形相依、绵绵若存。其作用主要有:1、集中思想、预热身体;2、畅通经络、宣导气血:3、调理先天、补益后天;4、平衡阴阳,协调脏腑;5、强健筋骨,愉悦身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拂尘 《武当》2009,(5):47-47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动生理学     
G804.2气与养生论[刊.中,I]/吕新建,魏烨(河南科技大学体育部),林霞(山东兖州六中体育组)//内蒙古体育科技.-2003,16(4).-63-64参3(XH)养生//理论 气是人体内运动变化着的物质,气在脉中运行则为气血,对人体有营养和滋润作用。动养形,静养心,而养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之气。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国养生体育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养生体育是经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所形成的,以保养生命达到更长期限为目的,具有独特理论与方法的体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选用独特的运动方式,如形神俱养,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并协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动形养生"的思想已萌芽,但"动以养形"的理论始于《吕氏春秋》所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并在养生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内涵为: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本文对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思想的理论源流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帝内经》之"形神兼养"这一养生观进行了详尽论述。旨在追溯我国传统动形养生文化之源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主要分为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个学派。其中"静神养生"就是用安静调养神气的方法来保养生命。静可以养神,神气清静自然能健康长寿。这里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  相似文献   

11.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力赞中和原则,即《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主张中和养生的思想已成为儒家养生思想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以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言为例,即“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儒家“中和”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儒家要主张中和养生?中和养生与强调阴阳平衡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上述问题关系着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正确继承和发展,故笔者不揣冒昧,…  相似文献   

13.
史明 《武当》2004,(3):54-56
养生之术,长寿之道,古往今来.人皆求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锻炼方法。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功法的精神,笔者将“养生长寿十六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虽不敢言人人习之可得道成仙,但若持之  相似文献   

14.
自古迄今,养生疗病之术,种类颇多,各有特色。而太极拳则是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之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运动溶于清静之中,把静化于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从而在思想上得以表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生、宗气得充、精气得保、身体强壮。1、改着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主易合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民变化的需要。太极拳申清静用意、"意宁冈田",乃为静功养自…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有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传统养生术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即养生保健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的生活实践,我国人民逐渐认识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论和功法系统,主要是形神俱养,心身统一,动以养生,生活有则等,这对我们的养生保健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武当》2004,(10):53-53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养生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荀子是一位儒家学说的思想家,对养生之学说贡献颇大。其《荀子·天论》中有很多的养生名言流传于世,其中著名的“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语,其意思是“只要物质保养完备,身体活动适时,那么连天也不能使这样的人生病”,为后人所称道。此语体现的“人定胜天”观点,反映出唯物主义精神,向人们昭示:人的健康决定于自己。依其内涵还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就是:养备+动时=健康。荀子的养生之说@曹卫民  相似文献   

19.
1.养生对武术的主要影响进行技击实战,健康的身心是首要的。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能够接纳养生,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武术训练的事实证明,融合养生术以后的武术内功训练,对于提高习武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确实有着更为突出的效果。2.养生对武术之影响的历史意义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传统武术对古代养生的引进与消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是益处与实惠。养生观念对武术的改造,是有极为重要的事实基础作为支撑的。武术本来就有“动以养形”的强大功能;当其中加入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养生体育的动静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 ,阐明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核心、特征方法和运动形式。认为动静结合是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要特征 ,形神兼养为传统养生体育动静观的理论基础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合一是传统养生体育的基本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