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习作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同时难教、怕教;难写、怕写又是教师和学生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心态,学生的习作水平难尽如人意。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习作指导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那就要把握好习作指导的根———乐于表达,表达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
正习作教学是指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想象,运用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认识模糊,加上重阅读积累、轻表达训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年级习作课堂往往变成由教师拟定习作题目或范围,提出习作训练的要求,而后对学生习作选材、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详细指导的模块组合。这种由教师向学生发出习作"指令"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对  相似文献   

3.
习作课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正确表达的重要课型。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相信学生的表达潜能,简化作前指导,创设自主、真实的表达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小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指导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颖 《云南教育》2001,(19):25-26
小学生的习作练笔活动是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习作是认识客体。学生在习作活动中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个中介手段在观察收集材料时进行习作构思习作构思的结果则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于小学生独立地进行习作活动还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研究作文指导的艺术性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基本练习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导”要有明确的目的小学生的习作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练笔实践教师在每次指导前要做到目的明确。第一要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一个难点,作文是学生观察、积累、品味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让作文反映生活,使个性回归作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陆仁娟 《教师》2012,(30):62-62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切实打好学生的习作基础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已经越发关注课堂教学中阅读与表达之间的链接和融通。第二学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言语生命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尤其是在习作训练的起步阶段,三年级更需要充分彰显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从学生习作训练的实际出发,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9.
学生习作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创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将自己所发现和认识的新事物,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写出新颖、独创、变通,富有新意的文章。在平时作文指导中,我力求从观察、想象、表达、求异等方面入手,充分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算得上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要想打下这半壁江山,还得花很大工夫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这一科目成了语文教师一大头疼的问题,教师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进行指导;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一提到写作文一些学生就哆嗦,因为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绞尽脑汁也根本找不到一点灵感。归其原因,主要是素材不够,实际经历和阅读积累相对都少,写的时候往往觉得找不到写的题材;其次是对语言文字的把控和驾驭能力不足,想到写什么也可能因为词汇匮乏而不知如何表述。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习作教学的任务艰巨与漫长。那么,怎样有效指导农村孩子进行习作,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西教育》2010,(7):1-1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小学生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指导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和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也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作文可谓谈作色变,兴趣索然.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使学生对作文过程钟爱有加?我认为应以兴趣激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迷恋上作文.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作文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指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兴趣.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逐步愿写、爱写、乐写作文.我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教师在批改中要以正面诱导、表扬为主,尽量避免批语的"冷漠"面孔.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习作教学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抓好习作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有利于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对习作做出如下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就是这种最自然的"自我表达及与人交流"的方式,在习作指导课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的指导要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无法可施,忽略而过。学生习作之源堵塞不通,导致习作内容空洞乏味,文章平淡无奇,习作课形同虚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走出习作困境呢?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进行尝试,下面将笔者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多年来,学生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是无法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通过进行多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并教会学生在习作时学会选材、叙述、描写、抒情,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奠定基础。但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引导、因人而异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和选取材料、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观察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手段,传统作文教学让学生习作有过多的束缚,作文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在作文前要进行简单的指导,作后要进行翔实的批改并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训练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某种能力,形成某种技能的一类教学行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特有任务。能力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怕教,且因学生不爱习作而苦恼;学生怕写,且因无话可说而陷入困境.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并多举措,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爱上习作.  相似文献   

20.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假话、空话、套话,看不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小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一路同行呢?1.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主要问题经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调查,发现学生不敢说真话、表真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作文内容虚假化。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