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用的超晕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在演示超重现象时,向下拉绳环,圆盘测力计向上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顺时针方向向下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增加了,发生了超重现象.在演示失重现象时,松开绳环,使圆盘测力计向下加速运动,可以看到,圆盘测力计的指针沿逆时针方向向上偏转,说明测得的钩码重力减小了,发生了失重现象.然而,在演示过程中,笔者发现,图1所示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所演示出来的现象只是一瞬间的,不便于学生观察,也不便于其对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一书,教材是利用站在升降机内测力计上的人通过升降机的上升、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的例子讲解的。内容叙述简单,学生看不到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使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自制了一套简易的超重演示器和失重演示器,定性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效果明显。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制作器材5N平板测力计、400g钩码、薄弹性金属片。2制作方法a.超重演示器。①将薄弹性金属片剪成1mm宽、7mm长的细条。②将平板测力计的挂钩从指针以下2cm到…  相似文献   

3.
超重失重演示实验一般用J2142超重失重演示器来完成,但实验成功率不高,其结构图(正视)见图1(a)。主要问题是实验者还没完全看清楚指针式圆盘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实验就已结束了;当实验快结束时,老师必须用手接托或拉住物B以降低测力计和物A的速度直到停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测力计与物A相连的细绳1断开,有时连一个班也做不到头,如果细绳1断在测力计内转动轴的连接处,则很不好修复,即使修复了,称量物A时大多不准。这两个问题着实令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4.
超重失重演示实验一般用J2142超重失重演示器来完成,但实验成功率不高,其结构图(正视)见图1(a).主要问题是实验者还没完全看清楚指针式圆盘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实验就已结束了;当实验快结束时,老师必须用手接托或拉住物B以降低测力计和物A的速度直到停止,稍有不慎就可能会使测力计与物A相连的细绳1断开,有时连一个班也做不到头,如果细绳1断在测力计内转动轴的连接处,则很不好修复,即使修复了,称量物A时大多不准.这两个问题着实令人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本刊1994年第2期和1995年第3期曾刊登过有关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实例.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根据“简单、明了、尺寸大”演示教具的选择原则,采用如图1所示的“圆形测力计”来演示,现象明显,效果较好.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演示实验与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行如下设计.问题1;如何用测力计称出物体的重力?  相似文献   

7.
超重失重演示器结构如图1所示:红色游标红色指针测力计蓝色游量程O一ZN标指m以槽码)一重锤钩码袋、习黔共”…、抖’1阁!_上睦.4图1 1演示超重使m锤>m物 m计(m锤即在祛码袋中放置钩码)用手拖住袋底,使之静止.拨动红色游标正对红色指针.此时教师提问:红色指针指示什么?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8.
超重与失重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只通过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教学中能用于课堂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非常少,通常只是利用悬挂砝码的弹簧测力计做加速运动来进行演示,但是这一实验需要从运动的弹簧测力计上观察超重与失重现象,不大方便。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采用放在电梯里的体重计  相似文献   

9.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超重、失重现象,效果不明显,学生难以从实验中获超重、失重的理性认识。这里笔者推荐一种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的新设计。结构如图1:图1 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a.教具的结构及说明:此演示器结构简单,一目了然。一根较长杠杆,杠杆一边装有一钩码(或铁锤),右端点上安有调平螺丝;支点绳扣的另一端装有滚摆,在端点上系一小块红绸,增加效果。b.操作方法:实验前,先将支点绳扣用铁夹紧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手稳定提着也行),调节调平螺丝,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是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进行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磁吸式圆盘测力计是为中学物理力学实验设计的测量仪器。其功能和圆筒测力计一样,用于指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演示实验中,由于它可见度大,力的大小用指针显示,直观性要优于圆筒测力计。成为力学测量器具中非常受欢迎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物理教学中演示超重失重一般是用手提着挂重物的弹簧秤,先读出弹簧秤的读数,然后使它加速上升及下降,在加速上升过程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量即超重;在加速下降过程中读出弹簧称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量即失重。现有的“超重失重演示器”也是使用弹簧秤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需要在弹簧秤上升或下降过程中读数,  相似文献   

14.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1设计原理用杠杆的平衡变换来反映超、失重现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当物体发生超、失重状态时候,杠杆的平衡会发生变化,杠杆发生倾斜,我们根据杠杆的倾斜方向来确定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如果挂钩码的一端向上倾斜,…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中,不论利用弹簧秤还是体重计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我们采用如下演示装置实验,效果很好.一、演示装如图1所示,用一个矿泉水瓶,在其底部开一个直径2cm的小孔(作通气和注水孔),把一块橡皮膜(最好选用避孕套)扎在瓶口上,橡皮膜宜扎的稍松弛些,在瓶内装入适量水后,橡皮膜成一个水球.实验时,通过观察水球的大小的变化来研究水的超重、失重现象.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磁吸式圆盘测力计是为中学物理力学实验设计的测量仪器。其功能和圆筒测力计一样,用于指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演示实验中,由于它可见度大,力的大小用指针显示,直观性要优于圆筒测力计。成为力学测量器具中非常受欢迎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拜读了贵刊2002年第七八期合刊鲁国政等老师关于《超重失重演示器的改进》一文,受到一定的启发。笔者经过操作该演示实验并作了一些研究,现谈一谈笔者的改进意见。一方面,正如鲁国政老师所说:传统超重失重演示器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以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和研究为出发点,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a.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1个定滑轮、2个J2103(5N)弹簧秤、3个200g钩码b.操作过程。①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沿,如图1所示装…  相似文献   

18.
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多元化教学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创新实验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都尽量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学习,有电子秤,有传感器,但都存在一些不足,前者的观察角度较窄,只有站在电子秤上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电子秤的数字会瞬间发生变化,不利于实验观察;后者使用先进的仪器,只能在条件好的学校进行.为了提高演示的可视性和对比性,自制演示实验装置,实现在气体和液体中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提高超重失重实验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传统的演示超重、失重的实验方法就是在弹簧秤下挂一个勾码,在静止时读出读数,然后用手提着弹簧秤加速向上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大,即为超重;加速向下运动,会看到弹簧秤的读数变小,即为失重(中师物理教材采用此一方法)。这一演示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较小,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指针一闪而过,学生不容易看清读数,等弹簧秤静止下来,指针也回到原位,这不利于学生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也许由于上述原因,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干脆省略了此演示实验)。二、原因分析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提供了一种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演示效果明显的的演示仪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克服教材演示实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