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股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四书文。它的规定很严格,一篇文章必须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须摘自四书,所阐发的内容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十分死板又程式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是可想而知的。八股文的作法规定,开始先做两股,即破题、承题。所谓破题,即在文章开头用几句话说破题目的要旨。接着是承题,用几句话承上启下,对要旨作进一步的阐释。接下去“起讲”,是文章议论的开始。然后“入手”,即起讲后的入手处。随后“起股”,主要为议论,意思与“入手”大同小异,但文字不许重复。后面的“中股”、“后股”是文章议论中心之所在。最后以“束股”总结全文。八股文的中心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股中又要求各有两股对  相似文献   

2.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3.
八股文与作文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名称就来自这种文章的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柬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殷、后股、束股又要分别用排比,对偶而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名称就来自这种文章的组织结构的独特形式。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出题、中股、后服、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柬段又要分别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段文字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胜、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称之为八段文。这是一种官定的科举考试文体,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僵化的,规定得很死板。其内容的陈腐自不必说,命题全出自“四书五经”。行文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用德家的观点解说四书中的义理。壁…  相似文献   

5.
我国明清时期的各级学校教育中,八股文的训练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的,在各种学业考试中,八股文的程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和作答的方法。八股文是科举考试使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如同现代作文的议论文写作格式,有固定的写作结构,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由于规定了撰写程式,也就有了相对统一规范的阅卷标准。八股文的产生是随着考试内容的发展变化而确立的,其使用形式在当时是相对认同的,一方面实现了文体应用的功能,一方面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为选拔优秀人才和整合教育资源曾发挥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一生中最大的考试就是高考.而对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来说,科举算得上是他们的高考——不过科举没现在这么多科目,考的只是八股文,应该算是古代高考作文. 和现代作文不太一样的是,八股高考作文对格式有严格要求,设有专门模板,一共八段: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不能写得天马行空,必须得严格按这个规程来,不允许自由发挥.后世对八股文抨击最甚的,就是这种墨守陈规的死板规定.  相似文献   

7.
原本没有必要为一种文体翻案 ,但中国“八股文”烙上的政治印痕太深太多 ,在它身上牵连了太多沉重的话题。它似乎牵连着中国政治从古至今某根敏锐的神经。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种文体 ,像中国的八股文一样大起大落搅浑了 6 0 0年的历史。八股文原本也只是文章学家总结出来的一种普通的文章结构 ,严格地说来 ,只能算是政论文中的一种普通样式。要求文章由八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被叫做一股。一股 :破题 ,限 2句。二股 :承题 ,限 3— 5句。三股 :起讲。四股 :入手。五股 :起股。六股 :中股 ,宜用对偶句。七股 :后股 ,宜用对偶句。八…  相似文献   

8.
湖北荆州地区“十佳校长”之一的杨孟琪先生,每提及母校武汉二中“三不”(不摆架子、不称老子、不打板子)教师,总是目光明亮。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复现“三不”教师或许仍有裨益。沸腾的课堂 有一回,语文老师在讲完骈体文《与朱元思书》后,讲起了怎样写对联。他首先讲了四条规则:一、词性要相对,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之类;二、语言结构要相对,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之类;三、逻辑等级要相当,如“飞禽”只能对“走兽”而不能对“奔马”之类;四、要仄起平落,即上  相似文献   

9.
史学论文写作谈钟文典经常有同学问我:怎样写文章?我的回答还是那句老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常言说“学业有专攻,文章无定式”嘛。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就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须知我们现在不是讲制义、时文,不是考八股文的时...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所谓的“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规定了文章的结构范式。“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四五百字,至多七百字的严格限制,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数里酣畅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阐论天下大道,实在是医治文章长而空的灵药。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八股文从它正式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之日起,就与科举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由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八股文遭到了很多人(特别是今天的人们)的唾骂和指责,故与之联袂而举的八股文理所当然地也被很多人目为十恶不赦的祸害,于是厌弃之,毁坏之。很多人羞于谈论八股,目前一些谈文体、讲文学、说科举的文章、书籍即使对八股文偶作介绍,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无价值”、“敲门砖”之类的贬词来痛斥一通,以示极大的鄙弃和厌恶.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八股文的风行和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决不能以庸俗的学术态度简单地对八股文予以彻底否定,更不能随便拈来几个贬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它嘲弄讥讽一番,或将它一概骂倒。诚然,八股文形式刻板,作法苛严,在科举取士的过程中引起过种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一种文体,是据儒家经书(“四书”、“五经”)立论,按固定格式写作的一种议论体散文。它集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大成,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惜自1902年八股文宣告寿终正寝后,很少有人问津此道;喜近几年它已引起一些学人的关注。 本刊1992年和1993年的第10期曾先后发过《八股文与高考》、《八股文与作文训练》两文。为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鉴赏八股文的需要和青年学生写作议论文以资借鉴,从本期起将陆续刊发文质兼备、言之有物的八股文,让读者一睹明清八股大家们“戴着镣铐跳舞”的风采,一览中国古代文化的奇景大观。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五蠹》中“股无胈,胫不生毛”的“胈”,课文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解,《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以上对“胈”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因为古人对“胈”的解释原本就不一致,注音也不尽相同。如《广韵》解为“股上小毛也”,而《韵会》则解为“肤毳皮”。还有的解为“白肉也”,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躬胝无胈”注:“胈,白肉也。”其读音,《广  相似文献   

15.
读书八宜     
仝根章  仝娟 《教育艺术》2002,(11):26-27
一曰宜“博”。“博”者 ,多也 ,广也。打个比方 ,读书如人之吸收营养 ,没有“博” ,则营养不良 ,面黄饥瘦 ;有了“博” ,才营养丰富 ,身健体胖。有资料记载 :鲁迅年青时读书 ,除规定功课外 ,天文地理、花鸟虫鱼 ,无一不看 ,无一不读 ,就连《释虫小记》、《释草小记》之类的杂书 ,也忙里偷闲 ,翻看阅读。很明显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人大家 ,与他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教育艺术家、演讲大师李燕杰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络 ,识万般友 ,做万件事” ,讲的不就是多看广读、博览群书的好处吗?二曰宜“专”。“专”者 ,专心致志也 ,学有专攻也…  相似文献   

16.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三册韩愈《师说》“君子不齿”,注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注的后半是对的,前半颇可商榷。“齿”有“说到、提及”的意义,如“齿及”、“齿数”之类。但这儿的“齿”却是“并列”、“同列”之意。这又有二解。一为引申义,齿是年龄的标志,人可以按年龄在一起排大小,诸侯也可以凭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曾假“石兄”之口表露过他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厌弃,语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文曰: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个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 能如此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类小说的通病,足见曹雪芹艺术见解的不同凡俗,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红楼梦》惊人的艺术成就的取得也是与作者这远远高出时人一筹的艺术识力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读了《红楼梦》再去读这类小说,如果不是出自特殊的用意,真是令人昏昏欲睡了! 我们都很鄙薄“八股文”,但是六七十岁以下的人见过八股文的就绝少了,那鄙薄多是口耳相传的。于一般人来说,如此倒也无妨,但涉猎“古文”的人却仍以见识一二解剖一二为佳。近年来也偶见有剖析“八股文”的文章,不过似乎目的不全在“批判”,颇有让人一见其行文的某些功力的意图,那是对当前文风中的某些浅薄之处而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作者绝大多数都对八股文十分熟悉,甚至形成了八股的惯性思维。当他们从八股文领域转移到小说领域时,这种八股笔法和惯性思维也随之融入了小说创作。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汇了诸种八股文要素,他们在小说中用大量篇幅讲谈八股文写作技巧,对八股文破题、文风以及各种写作方法都有涉及,使小说俨然成为一部八股文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由谁发明,一种教学用语,伴随着一种教学模式开始蔓延起来。其内涵都离不开“喜欢”二字,如:“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或“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读哪段(句)就读哪段(句)。”“你喜欢背哪一段就背哪一段。”“你喜欢研究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个人物。”(教《草船借箭》)之类)“你喜欢哪一种就研究哪一种。”(教《新型玻璃》之类)表面看来,都是为了实践“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权利”的理念,给学生以充分的绝对的自由,但总觉形式上的追求超过了内涵本身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