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N+V"短语、"V+N"短语、"对(于)+NP1+的十NP2"等三类短语中歧义短语的分析,阐明了组成短语的词其非典型性用法与该短语歧义的相关关系.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短语教学中应加强词类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动词作定语有“V N”和“V 的 N”两种结构形式。通过分析两种结构中V与N的不同分布条件、性质及两者内部结构的不同 ,可以发现两种结构中的V是两种不同的动词名化 ,在VN结构中 ,N与V同样起着主导性作用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语义限制和语义选择 ;同时 ,“V 的 N”是一种组合式的偏正短语 ,“V N”是一种粘合式的偏正短语  相似文献   

3.
抽象的歧义格式实例化以后,仍有部分留有歧义.就静态的歧义实例而言,其歧义也是一种潜在歧义,不同句法关系在动态使用中的实现频率不同.“出租汽车”类歧义格式“V+N”在实际语料中实现为定中关系的频率远远高于实现为述宾关系的频率,这与动词修饰名词时多为“贴身”定语、光杆名词的语义自足度远远低于名词短语、概念表达和信息传达方式等都有关系.名词充任宾语或中心语时,语义类别差异较大,且伴有较为明显的形式标记.基于此,针对语流中的合法语串“V+N”,提出了句法优选、语义验证、语境确认三步走的理解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同素逆序的"V的N"与"N的V"偏正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的N”与“N的V”偏正短语中“V”与“N”的各自分布情况看,可以发现这一对同素逆序的倔正短语处在一个“V”与“N”构成的连续界面上,它们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短语中存在歧义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识别呢?我在此方面作了一点肤浅的探讨。 短语是由词组成的。一些短语的含义因同类或不同类的词因排列组合形式的不同,同样的短语有不同的结构关系和不同的意义。例如,“烤白薯”它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的短语,从偏正关系上看,是“烤的白薯”的意思;从动宾关系上看。是“烤了白薯”的意思。又如,“牛奶面包”是由两个名词组成的短语,它既可以是偏正关系“用牛  相似文献   

6.
短语也叫词组 ,它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搭配关系和语法结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造句单位 ,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但比较特殊的是短语中还存在歧义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识别。有些短语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其结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出现歧义。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说到的“冻冰袋”,作为一个短语出现时 ,可以理解成动宾短语 ,即把冰袋放在冰箱里降温使之凝固 ;也可理解为偏正短语 ,冰袋是固态 ,冻着的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短语的歧义现象。短语出现歧义现象有多种原因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9.
由“N1+N2”格式形成的自由短语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偏正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指短语。N1与N2形成修饰、并陈述、复指等语义关系:处于修饰关系的N1可以成为语义指向的核心,处于并列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处于陈述关系的N1与N2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处于复指关系的N1与N2必有一个是特指的。在句法功能上主要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方面看。N的排列是有理有据的,联合短语也并非绝对自由。N的数目越多,结构层次性越强。“N1+N2”形成封闭辖域。  相似文献   

10.
造成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句子或短语的内部结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我要炒肉丝”和“学习材料”两例,其中加横线部分都由A和B两部分组成,A和B的结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向”字短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把嵌入“向”字短语的“把”字句分为三小类: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前;II式,“向”字短语位于介词“把”的后面、动词之前;III式,“向”字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本文考察在与“向”字短语同现的“把”字句中,“向”字短语对“把”字短语的制约作用,探讨“向”字短语与“把”字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N1+在+N2(的)+方位词”格式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其中,“N1”是“目标”,“N2”是“参照体”,学生造句时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二者的位置。此外,在“参照体-目标”构式中,有的是中心成员,有的是边缘成员,其内部是不均质的。  相似文献   

13.
句式“N A 的 VP”可一分为三:NA A的 VP;B.NB A 的 VP;C.NA/B A 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各个学者对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所作的不同研究,然后基于收集到的语料提出此类句式是构式语法的多重传承模式所致,即准定语句式"N1+的+N2+V+得+R"是动结构式、拷贝构式和所有格构式共同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 (N),(2):(S)//D N VP,(3):(S)//V D (□),(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语法学界关于定语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这两种定义均非十分准确,如由给“N”下定义引发了对“N 的 P”结构性质变异。消除“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名词性结构”的矛盾说法,定语的定义更加明确、精确化。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学界,"N1+V1+N2+V2"句式从名称到内部结构到涵盖范围一直都存在争议,与"N1+V1+N2+V2"句式有关的歧义现象,并没有被人们当作一种专门的歧义现象来加以分析。试图在描写此句式的基础上,讨论"N1+V1+N2+V2"句式中的歧义现象,并且从其中存在的歧义现象入手,探寻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中的N1是起描写作用的修饰词,凸显的是陈述性意义即性质意义;而其中心词N2是提供整个词范畴结构的词,构成整个词的认知基础。该构式所体现的思维、语义与句法关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极其丰富的。空间复合理论为自然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处理方法,而非范畴化不但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将空间复合理论与非范畴化结合,对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的识解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语韵律的原因,现代汉语“V P N”结构中有的P由“P N”结构中的前加成分变成了“V P”的后加成分。前附后的P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有的变成了语法成分——助词,有的变成了构词成分——词缀,有的还游移于助词和词缀之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与“小三角”理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三平面”和“小三角”理论的研究指向、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但是“三平面”和“小三角”都会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从而使汉语语法事实的描写和解释更加详尽、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