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 ,无不关涉到数学教育价值的抉择与建构 ;数学教育的“训练价值”与“实用价值”、“知识价值”与“能力价值”一直处在“钟摆”与“嬗变”之中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 ,应该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特点 ,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数学概括、抽象和推理、证明能力等 )的基础之上 ,促进学生理性和非理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问题意识”是个体对事物的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培养“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数学的建构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的策略有:采用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提倡反思性的数学学习;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3.
再谈数学开放型题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政 《数学教育学报》2003,12(3):100-102
数学开放型题教学过程体现了多元考证思想、多元评价思想、多元统一思想、建构教学思想、平等教育思想等,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是趋同的.数学开放型题的教育价值在于:消除“远离数学”的恐慌;增强学生数学就在身边的观念;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数学教学”及“数学课堂”等概念出发,论及数学课堂是“人”成长的地方.从理论角度来说,数学课堂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数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笔者结合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从其“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论述了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具有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一、认识论上的误区 1.片面的数学观 数学——科学的女皇,是自然科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其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对其认识上我们一直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甚至偏激和错误的观点。作为教师大多将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数量和图形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小心求证,步步为营,过分强调数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带给学生的就是古板、僵化的数学。在这种环境中学习的许多学生就把数学看成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代名词,感到数学就是一大堆数字、符号、理论、法则。古怪、离奇的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就像“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也导致了学生畏惧数学、讨厌数学。并且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数学观。正如波里亚所说:“……数学在各个课程中是最不得人心的一门功课。其名声不佳……未来的教师通过初级学校学会讨厌数学……他们返回初级学校又教育新的一代讨厌数学。”  相似文献   

6.
黄伟 《广西教育》2013,(45):11-1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或许是人们对课标整体思想的断章取义,也或是人们无法摆脱“功利”的束缚,在教学中,有一种意识始终占据教师们的脑海,那就是“致用”,即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重视知识的功利价值。然而,也正是夸大了数学的“致用性”,进而阻挡了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索的步伐,阻挠了学生试图通过数学方法、策略、思想的学习来捕捉现实问题,建构数学模式,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然而,传统教育教学把知识当成一系列抽象的符号和孤立的结论“传授”给亟待开发与体现生命价值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应用;重模式,轻思想;重训练,轻意识;重演绎,轻发现;重传授,轻感悟;重抽象,轻实验;重智商,轻情商”.为适应时代发展,笔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颇有见地的文献,感悟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数学学科加强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8.
数学开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挖掘深层信息,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试验研究,谈谈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清容 《师道》2003,(3):31-33
乘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春风,2001年4月深圳市南山区加入了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了“接受新理念、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教学”的系列数学课改活动。紧跟新时代,接受新理念新数学课程着重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提倡现实的、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式;新课程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提倡让自觉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新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旨在寻找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途径和方法,换言之,就是探寻一种尊重学生差异的教育教学模式。数学教育中把学生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实施差异教学可以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发掘学生差异的教育教学价值;倡导以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数学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差异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对策;发展差异教学能力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对数学的知识价值、应用价值、智慧价值、艺术价值、德育价值、心理价值的研究中,可以探索出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1)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3)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4)注意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略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重视数学教学的科学价值并不是过头了而是不够。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具体包括三大方面: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和数学教育的“数学科学价值”。在任何情况下,数学教育都决不可忽视数学教育的“数学科学价值”-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从而实现其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数学定理和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孙宝发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3):86-86,91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历史的发展,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人文价值,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数学史融人课堂教学可以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了解数学价值的同时缩短心理上接受某一观念的时间.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在谈及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时,认为“年轻的学习重蹈人类的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所以教学应该通过数学史的融入,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发现”.另一位数学史家M·克莱因更是深刻地指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猜想能力,创设“数形结合”情境;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通过对课本习题的引申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不再是学生被迫学习的额外负担,而是帮助其生活的一根“拐杖”。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在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呢?一、生活化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改革把“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作为目标,在“数学文化”的课程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占有相当的比重;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美”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从数学、教育、心理三个视角来看“数学应用”,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1)数学可应用;(2)应用题只是数学应用的一个侧面;(3)数学应用既是数学教育目的,也是手段;(4)数学应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从多方面剖析学生“应用能力”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数学的思想体系,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世界”,联系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放化,以及教学实现数学化,实现创设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联系学生相关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在真知中品味文化;用文化搭建思想;用思想培养意识;用意识点亮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