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广超 《精武》2007,(3):12-13
齐眉棍又称门旗棍,是洪拳拳系中古老而著名的棍法。因棍之长度与练习者眉齐,故名。又因它身兼劈、扎、拦、砸、云、挑、格、挂、抡、扫、戳、崩、绞、点、拨、插、转、滚、扣、横、分、击、架、托等二十四法,故又有“二十四棍”之称。它以顺势持棍、调把换势、梢把兼用、长短兼施、刚柔相济而著称,更有灵猛泼辣、密集如雨、气势恢弘的演练风格。此棍可单练,又可对练。本拳门人常因不会此棍而不被认作传人,更有其它拳种武师因得不到此棍而引以为憾。本地又流传有“西关的梢子东关的棍”,东关棍即指此棍。  相似文献   

2.
凌召 《武当》2006,(8):3-6
流通门中的齐眉棍法受《剑经》的影响最甚,并且因俞大猷所习齐眉棍法被称为“荆楚长剑”,故而本门多习惯称齐眉棍为“长剑术”。齐眉棍技法以劈、扫、点为主,辅以挑、崩、拦、撩、砸等二十四种棍法组合而成,招法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杀伤力大。本套齐眉棍法乃流通门原始器械套路,  相似文献   

3.
咏春截拳道短棍二十四式是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把短棍实用技术规范运用在棍法中,整理出的一套以实战为目的的短棍技术,此套棍法由二十四个连续动作组成,棍法主体核心完全由咏春截拳道的手法步法相辅相成,其特点简捷、直观、实用,所有动作都为实战攻防而练,没有基  相似文献   

4.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5.
综述甘肃的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群众基础雄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支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拳派。在甘肃地方传统拳术中,甘肃的棍术,内容尤其丰富,特点突出.流行非常普遍。有句土话说:“甘肃人生的硬,出门不离一条棍”。在甘肃棍子中有单头、双头之别;条子、鞭杆之分。其规格要求,也略有不同。棍长为五尺(或与眉齐,又曰齐眉棍),粗细以手握适中为度;条子略细,略短于棍,长度为  相似文献   

6.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林钰轩 《武当》2013,(11):11-14
剑术一道由来久矣。曾有越女、白猿公等居山炼剑,实为剑术之始祖。武林中素有武当剑、少林棍、峨眉枪之说。可见武当道派以剑法著称于武林,秘传千年而不绝。武当剑法,内合清虚之意,外取四灵之象,是故又有“冰符四灵剑”之称。又因是纯阳祖师所传,又有“纯阳剑”之名。由于内家剑法以丹力入剑,又有“丹剑”之说。此剑术在我门内已历十四代传承,吾自五岁随父逍遥子习少林五拳和易筋经,八岁开练武当玄功太极及剑法,十一岁那年始练峨眉技击术。  相似文献   

8.
武术的攻防,是武术运动的核心。人们在操练或实战中运用武术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各种攻守动作,徒手格斗是这样,器械对练也是如此。在武术运动中,“攻”和“守”一直是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重视进攻往往要舍弃一部分防守,而偏重防守又往往会缺乏攻击力。所以,攻守兼备。守中有攻、一直是古人制作兵器时追求的方向,三节棍恰是这样一种攻守统一的兵器。 三节棍是在一节短棍的两端用铁环与另两节短棍相连,三节短棍长度相同,三节棍总长等于习武者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长度。 三节棍防守时可伸可缩,左、中、右三面固若金…  相似文献   

9.
截拳道两节棍短小精悍,携带方便,棍法易学实用,是极佳的健体防身之物。笔者在此提供两节棍最常见的20个招法,供同道研修。基本持棍姿势详见《精武》2002年1 1期28页。特别说明:本文中“白蛇吐信”等势属动态招法,与静态持棍势名虽相同,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杨一明 《精武》2005,(4):40-42
五郎八卦棍是南派武术中颇有名气的传统棍法。该棍法原是五台山的镇寺之宝。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并传出。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11.
高树山 《武当》2024,(1):31-33
<正>二十四柔身法又称二十四柔身功,是混元无极修身法中的基础功夫。既有开发身体机能的作用,同时也为后面的二十四鹤鹿同春法、三十六金蟾功等的修习打下基础。法虽简而效宏,不可不重视,是本人在多年的修习中形成的初级柔软功法。当然,我42岁开始修习软功,不同于少年开始练的童子功,有许多动作是做不到太高水平的,但相比于42岁之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一则说明“成功永远在路上”,二来也符合“无人能达其极”的混元无极之理。现在把它整理成图文,供有缘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方 《精武》2009,(6):23-23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揉筋开胯法——“燕双飞”是导引之术,源于《苌氏武技书》“二十四拳”之第六式“双飞燕子”.乃阎圣道字拳四十法的技击之道,不知是哪位前辈将其易为导引法门,目的是:“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也。李涵虚先师言:“按摩导引术,易遇而难成。金丹大道法,难遇而易行?”其实,真的行之有效的导引术也很难遇到明师传授,从吕祖的“肘后飞金晶”、华陀的“五禽戏”到“灵剑子导引”,传世的引导术太多了.虽说强身祛病的效果也有一些,可是又有谁真能修炼到地仙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少林棍法在明代已经名震天下。茅元仪于《武备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语,指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而关于少林寺尚棍的传说,以明万历四十四年程冲宗猷所撰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最遍及。书中写道“有一僧投身灶炀,化身紧那罗王持棍护寺”。推官陈世埈在书序中也提出:“自紧那罗王以观音显化,演教少室,遂开千载法门”。民国期间,学者唐豪考究《少林棍法阐宗》的紧那罗王记载,应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  相似文献   

14.
廖允武 《精武》2007,(2):50-51
乍一看,写武术却把戏剧扯进来,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生拉硬扯吗?然而,你只要稍加揣摩,就不难发现,题目毫无虚妄之处,戏剧与武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武术耍的是拳术棍法鞭技镖艺,百年来的古装武戏也少不了刀枪剑戟锤棍叉斧,猴王世家六龄童、六小龄童等的棍术令多少人拍案叫绝、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15.
三节棍属武术软器械的一种。它由三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接而成,又称“三节鞭”。三节很全长等于习者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高度。因而放开使用如同长器械一般,可作远距离击打。折叠则是一短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常作自卫防身的随身之物。由于三节很是三节相连,节节能用。且三节互换,攻守兼备,可长可短,远近兼顾。根法有劈、扫、抡、击、戳、绞、格以及各种舞花等,非常丰富。并具有伸缩自如,出人难防,软硬互具,变化多端之特点。深受习武者的喜爱。但因三节棍是硬中带软的器械,方向易变,不易掌握,加之其运行起来速…  相似文献   

16.
凶猛刁悍的虎尾鞭,属弥祖黑虎门的独特短兵,它可以翻过敌手挡架之器崩打猛击,还能抖动鞭杆使鞭梢剧烈地折打,亦可挥鞭快速缠绕舞花,收鞭后还可用鞭杆劈打戳拨,而且携带也较方便。它是由鞭杆、钢节、鞭头和铁环连接而成(见虎尾鞭图),鞭杆长约45厘米,软鞭长55厘米,全长约1.1米。还有一种虎尾棍,形同虎尾鞭,只是棍身较长,棍把75厘米,全棍长约1.6米,属黑虎门长兵器。此二器用法略有不  相似文献   

17.
距离与参与问题是美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距离”棍念具有多义性,既可指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又可指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指心理距离、审美距离。“距离”说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二元思维模式和鲜明的精英化立场。“距离”与“参与”相对,但“距离”本不拒绝“参与”。“距离”也罢,“参与”也罢,都有个“度”的问题,它们只是审美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不同阶段而巳,不能只强调一方而无视另一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王忠海 《武当》2008,(8):55-56
盘龙棍这种兵器,在民间也称“梢子棍”,是因为盘龙棍前面一截短棍由铁环连接,挥动起来犹如鞭梢,能产生“鞭击力”,击中目标后更具渗透性而得名:说起它的来历,还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哩。  相似文献   

19.
由《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合刊而成的《耕余剩技》是一部重要的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倭刀法、河南枪法以及弩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苗刀、八门拳等传统武术流派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凝重与透明     
中国象棋的意味性极强,它无绘画之色彩斑斓,却有绘画之丰神俊美;它无音乐之动人声响,却有音乐之韵味蕴籍;它无舞蹈之婀娜多姿,却有舞蹈之优美律动。而事实上,它比绘画更抽象,比音乐更单纯,比舞蹈更传神,它的招法即子力的运动及布局的空间感变幻莫测,妙不可言,那么,既然不具备绘画,音乐,舞蹈之特色,又如何体现其“粹”之所在呢?我想,除了象棋所独有的特殊的历史沉淀和东方情趣,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概可归于象棋自身的凝重与透明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