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2012~2013年统计数据建立两阶段网络DEA模型,首先对中国30个省级微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中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比较,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生态效率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区域内部省域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具有此特点,东部高生态效率区域省级之间的差距较大,中西部低生态效率区域各省之间的差距较小;最后在全国宏观层次上对生态效率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两阶段视角,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在两个子阶段的转化情况,创新性地构建具有非期望中间产出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9~2014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全局及阶段生态效率整体偏低,考察期内全局生态效率均有效的省份仅占13.3%,省际间生态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中国生态效率空间格局与经济空间格局类似,阶段生态效率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趋势;全国总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全局生态效率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省际间生态效率差距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资源科学》2019,41(3):532-545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4.
借助非合意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效率,在对生态效率与绿色信贷空间趋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阶段研判了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整体生态效率缓慢上升,东部生态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彼此差距较小。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由2010—2014年间的轻微抑制转变为2015—2019年间的显著促进,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高值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均呈改善作用;现阶段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弱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呈现“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科学学研究》2011,29(7):1021-1028
 基于全要素方法,充分考虑到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分析比较2001-200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技术率(MTR)”指标衡量中国区域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还存在巨大的节能增产空间;从区域技术差距视角来看,三大地区差距明显,其中东部地区接近全国最优水平,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能源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距离全国最优能源技术还分别存在23.3%和30.3%的改进空间。当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三大地区能源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6.
钱丽  肖仁桥  陈忠卫 《科学学研究》2015,33(3):378-389,397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将环境效应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成果转化阶段研究框架内。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分析比较了2003-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选取技术落差比率(TGR)指标考察中国三大地区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并按"创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两维度对各省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进行分解,寻找创新无效率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共同前沿下均值分别为0.683和0.691;两阶段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TGR值偏低,尤其在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大多数省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管理水平偏低,而中西部省份两阶段无效率主要受制于区域创新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两方面,内蒙古等少数中西部省份成果转化无效率源于区域落后的创新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钱丽  王文平  肖仁桥 《科研管理》2022,43(9):127-138
   绿色创新是缓解当前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区域技术异质性与创新投入共享关联特征,构建共同前沿-共享投入关联型两阶段DEA模型以测算2008—2017年中国省际工业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及整体效率。运用“技术落差比率”指标衡量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并对创新无效率值进行分解以挖掘效率损失根源,定位各地区企业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与重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同前沿下中国工业企业绿色研发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和整体效率均值分别为0.774、0.831和0.647,共同前沿下各效率值均未超过群组前沿下效率值;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地区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并未有明显改善,呈稳中略降趋势。②三大地区间企业绿色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技术落差比率差异均显著,绿色研发阶段东-中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徘徊于0.2左右,而成果转化阶段东-西地区企业间技术差距最为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③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两阶段效率损失主要源自区域内企业自身管理不当,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则因技术差距无效和管理无效均造成效率损失,且由区域技术落后引起的效率损失占比超过50%。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将经济单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排放定义为"环境压力",以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4类环境压力指标为投入,以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构建DEA模型测算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并考察IEE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2006—2012年间,中国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不同省份及三大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明显优于中西部;样本期内,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均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提升幅度都非常小。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邓宗兵  李莉萍  王炬  曹宇芙 《资源科学》2022,44(5):1009-1021
探究不同技术水平下工业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本文在考虑地区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理论,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工业生态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从无效率根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检验了工业生态效率损失根源和外部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共同前沿下的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由2008年的0.589上升至2018年的0.603,依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②中国地区工业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内陆经济区明显低于沿海经济区,其中5个内陆经济区与全国最优技术水平存在30.0%以上的技术差距。③无效率分解发现,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为高管理无效低技术无效型,其余经济区及全国为低管理无效高技术无效型;30个省(市、区)无效率类型各异,但主要由技术无效率所致。④经济水平、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全国工业生态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外商投资有抑制作用;环境因素对八大经济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北部沿海区“波特假说”成立、长江中游和西南区“污染天堂假说”成立。本文可为探寻工业生态效率提升路径提供新视角,为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变量构建生产函数模型。采用1990-2005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和部分省市生产函数,并通过所估计的生产函数确定各投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引进科技投入要素后,全国和各地的生产函数中劳动L的弹性β的值都要远远大于资本K的弹性α的值,这说明在考虑科技投入的前提下,我国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北京、上海和天津科技投入效率排在前列,同时受外来技术溢出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地科技投入效率较低;从科技投入要素的贡献率来看,所研究的全国和各地区的结果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98-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及1987-2011年美国50个州的地区面板数据,采用GMM模型对比分析了两国不同执行部门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各执行部门RD效果比较中,工业企业最强,余下依次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而美国高等学校RD投入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弹性系数最大,其次为企业,最末为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相对于美国来讲,中国对高等学校RD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中国应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同时保证资金和政策向高校合理倾斜,实现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模式,才能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将工业活动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在考虑环境因素前提下,建立基于双前沿面的全局网络DEA-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对2013—2014年,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期间内,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环境全要素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技术变化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从系统整体来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中绝大部分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对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呈现高、中、低三级阶梯。(2)研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个时期(1982~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幅度与初始水平相关;在第二个时期(1997~2005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中国31个省份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发展型、素质滞后型、经济滞后型和双双滞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7年~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了技术边界 “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首先建立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把30个省市按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分为4组,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6~2013年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创新能力都经历了一个上升的过程,但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考虑空间效应影响的俱乐部划分方法使得组内创新能力差异小而组间差异大,较传统的区域创新能力俱乐部划分更为合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不存在整体上的β收敛,但存在着创新能力强的省份集群和创新能力弱的省份集群两大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7.
颜振军  李静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156-161
基于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分析,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位的内涵,从经济、人才技术和社会资源3个维度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各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生态位排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经济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均为由东部沿海、中部至西部依次降低;各省份科技企业孵化器由于发展的资源基础和起步时间不同,态值差异远大于势值差异,在经济维度的差异更为显著;根据不同生态因子,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可划分为5类且各具特征.最后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持续推动创业孵化生态不断优化,充分发掘利用本地资源禀赋,抓重点、差异化全面提高孵化器发展水平,以及在融合共生中共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管理科学基金项目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吴慧香 《科研管理》2015,36(7):64-69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1999-2009年间我国内地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波动较大,增长主导因素由技术进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重,国家政策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导致相关波动和转变的主要原因。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低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投资差异是导致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