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先琨 《资源科学》1995,17(3):69-74
根据调查统计、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1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植物资源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娟  闵庆文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1,33(6):1066-1071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和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组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野外考察中,就该流域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曾分布有我国所有的三种野生稻。近40年来,随着野生稻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自然居群分布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现存分布点共计31个,分散在横跨4个州、市的11个县(市)。针对野生稻的濒危现状及原因,提出如下保护建议:①加强野生稻栖息地的保护,即采用原地保护为主的方法保护现有资源;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野生稻的保护;③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④做好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规划,将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列入到大坝的建设规划中,国家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野生稻保护投入机制,要求澜沧江水电企业加入到野生稻的保护行列中来。总之,作为一种珍稀的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野生稻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杰  兰小中  罗建 《资源科学》2011,33(12):2362-2369
对西藏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分析表明,该区共有35种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隶属23科33属,占整个西藏高原种类的比例较大,是西藏高原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资源分布的一个缩影。除鸡蛋参、喜马拉雅紫茉莉、卷叶黄精、羊齿天门冬、翼首草、螃蟹甲、窄竹叶柴胡外,其他药材植物地上部分的含水率均大于地下部分的含水率。平均单株生物量方面,暗红小檗最大、为1800g,最小是卷叶黄精、为0.699g。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方面,波棱瓜最大、比值为14,最小的是羊齿天门冬、比值仅为0.189。调查分析亦表明,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资源储量为3199.29t,单位面积药材植物生物量与海拔关系密切,该区珍稀藏药材植物种类多、生境复杂,分布广、但分布不均,储备量大、经济价值高。建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营发展的关系,建立药用植物生态产业的保护区,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种植园,改进药材植物濒危等级的确定。研究和分析结果为该区珍稀藏药材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园有引进和改良植物的长期历史,对粮食、香料、树木和种植作物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植物园对数万种植物进行了引种栽培,是自然界之外保存最大量植物多样性的场所。近来,植物园主要致力于保护,有时也进行再引进野生植物种,特别着重于那些珍稀或濒危品种。  相似文献   

5.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保育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和保护.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由于自然与人为等原因,植物种质的消失日趋严重.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刻不容缓,而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祥童 《资源科学》1996,18(1):68-72
长白山区分布着国家级第一、二批珍稀濒危植物不仅在医药、花卉观赏、化工、木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还具有生态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自然,人为及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稀有植物濒临灭绝。因此,积极、有效地保护与$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持续利  相似文献   

8.
珍稀濒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科研、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价值,然而这些植物通常分布范围狭窄,个体数量稀少,随时都有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从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优先保护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就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傅志军 《资源科学》1994,16(5):60-66
陕西省分布着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4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5种,三级保护28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在医药、花卉、化工、木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贵稀有植物濒临灭绝。因此,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随着经济等发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严重。沿江工业密布,每年排入长江的污水量相当于黄河水量;大量物种消失,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而江豚正步其后尘;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干涸变"草原"……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流域的关键区域,分布有鄱阳湖、巢湖等重要湖泊生态  相似文献   

11.
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是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大湖流域环境治理的研究重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的3个公共因子:资源利用率、绿色能源、政策措施,并由此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制定合理政策措施的三大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循环的现状,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鄱阳湖流域1973年~2002年间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气候情景,最后应用陆地表面模型VIC水循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量30年、60年、90年后(相对于1983年)将可能增加11.7%、25.08%和39.06%,而且因为径流的增加幅度最大的情况恰好出现在每年径流峰值时段(汛期),所以鄱阳湖发生洪灾的危险性将可能增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水文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对于该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是专门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国家、青海省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引种驯化、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开发利用、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研究与推广等。  相似文献   

14.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宣 《资源科学》1997,19(4):59-62
卧龙是四川省珍惜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隶属18科,20属,其中一级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11中。本文论述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的一些利用价值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洪道 《资源科学》1986,8(2):77-83
一、湖泊概况 东部平原湖泊系指分布在长江、淮河中、下游,黄河与海河下游及大运河沿岸的湖泊,这些湖泊大多是由地壳沉陷和河流的冲积作用所形成(图1)。区内湖泊均为淡水湖,面积为21532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4%(表1),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就分布于此。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理论基础,利用鄱阳湖流域1992年-2006年间经济和水环境污染因子变化数据,选取典型水环境污染因子,建立表征水环境整体质量的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并分析模拟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经济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EKC曲线的特征,尽管鄱阳湖流域目前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尚不显著,但其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冲突"阶段,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流域内人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需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是鄱阳湖经济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要素进行现状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生态、社会、经济功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省目前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宁河属鄱阳湖水系三级支流、抚河二级支流、崇仁河的一级支流,实施西宁河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据"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消息,中国首个基于流域尺度的湿地保护协调模式——"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运行7年来,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