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倪学德 《历史教学》2003,(10):36-39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1945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采取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等重大决策,大力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工党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思想来源有两个方面: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工党确立起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同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主义出现了。英国社会主义主张国有化和公平分配,而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增加投资。一种是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产物,一种是资本主义要求自我调整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惊人地相通。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的结合,便成为战后艾德礼政府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改革奠定了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工党社会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试验。  相似文献   

4.
计划经济是艾德礼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欧洲社会党人认为,艾德礼工党政府没有实行让·莫内等人在欧洲大陆提出的以某种计划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国有化但没有计划的政策。[1](P.257)实际上,艾德礼政府还是提倡经济计划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工党在这方面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对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教育政策,学术界有关论著不是轻描淡写,就是非议颇多。教育作为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一无是处。工党在执政期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科技教育,为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了大量档案材料之后,作者就印巴分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认为,在考察印巴分治问题时,应该区分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与英国传统  相似文献   

8.
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与工会总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工会支持工党的内外政策,在工资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克制;工党的政策则带有鲜明的工会考虑,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工党和工会30年代以来在劳工运动中密切合作、相互确立适宜的政策与态度和英国选民结构的特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对工党具有明显的两重效应。它既帮助工党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也是工党争取连续执政和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9.
易小刚 《历史学习》2001,(10):12-12
丘吉尔1940年5月任首相后,领导英国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重大贡献。那么,这样一个功勋卓的领导人为什么会在大战尚未结束时,就被英国人赶下台呢?这主要因为丘吉尔所代表的保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符合英国人民战后的实际需要,在选举中犯了一系列错误。而艾德礼所代表的工党则准确地把握了英国人民战后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符合民心的竞选纲领,因而能够在选举中获胜,把丘吉尔拉下了台。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政党发展史上,工党是一个在20世纪初才诞生的后起之秀,它凭借着工会的支持,打着“劳工主义”的旗号,以工人阶级的代言人的身份走进了英国政治舞台;在站稳了脚跟之后,工党就将“社会主义”作为它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标志,很快取代自由党成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工党现在又凭借“第三条道路”理论优势,两次击败保守党,雄踞英国政治权利的中心。本试图从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新角度,考察和分析工党的演变及其原因,得出任何政党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指导思想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主义一词的词源谈起,分析了社会主义理念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种种社会主义理念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因。就其根本原因而言,就是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重大哲学难题。而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就在于,用劳动界定了人本质,从而建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理念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科学认识劳动的实质和非生产性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平等与团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价值分配理论,而是价值创造理论,价值分配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索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按劳动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力所有权分配。劳动要素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是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实质。探索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高兹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只有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但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已然分化,高兹立足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新工人阶级理论和反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改革战略即劳工战略,用以实现他所构想的社会主叉.高兹的理论只是为了建立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坐标,并不具有社会模式和社会秩序特点,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半叶,欧美学者对"股份制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搞社会主义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供鉴.其中,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股份制的社会化特征为导向,按照"股份制社会主义"的要求定义公有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搞"股份制社会主义"时的参考对象.英国工党一方面批评苏联式国有化思路,另一方面则从权力哲学的层面进一步为股份制正名,随后还把"股份制社会主义"操作化,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在大选胜利的鼓舞下大力推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将基础工业收归国有,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自建国后到新世纪初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指出深入探讨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利弊得失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关注与发展的内容,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更对培养高质量劳动教育下身心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当今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存在“身心分离”“劳动教育价值异化”“劳动教育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从身心分离走向身心合一,从劳动教育的异化走向突出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脱离自然、社会走向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承认一切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价值创造和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