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论界过去在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的比较中,侧重二者的差异研究,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尽管他们研究主题的差异决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基础上存在着融通的必要性。第一,研究方法论融通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中,马克思和诺斯都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第二,研究基础融通的必要性。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是诺斯制度理论的3块基石,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之所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最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它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着重分析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诺斯着重研究在现存制度前提下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性分析框架.使制度变迁理论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2.
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全面评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本文的第一部分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分别予以评述;第二部分探析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而探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思路选择的影响构成了本文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出版前一阶段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可视为初创时期的理论。本章按照制度的界定,制度在既有框架下的变迁,制度变迁理论的初步应用这种框架对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侧重于从技术创新、资本积累等物质生产要素方面寻求经济增长的原因,诺斯则力求以制度的变迁来解释经济增长。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比较,诺斯经济增长理论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和政策主张的创新。目前我国正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不仅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还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法,诺斯的成就来自在方法论上对统一化社会科学的努力。但是,诺斯基于“本土化”观察而产生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难;即使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理论的解释力也遇到挑战。由于这种缺失,诺斯必然忽视了非制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而在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中,非制度性观念甚至引导着正式制度的创新并改变着非正式规则。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需要嵌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诺斯的新制度经济都是关于制度变迁的学说。两种观点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前精于制度变迁的长期分析,对人类社会追求的制度目标要求更高;后则长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分析,更加关注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但二都不同程度地论证了制度对于人的重要性,从而触及到经济问题的实质。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在求同存异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风险投资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后凯恩斯主义企业理论、软预算约束理论、契约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风险投资制度变迁中的"集团利益困境"及合约执行中的"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委托代理风险"问题。认为"委托代理风险"的原因是所有者缺位,"人力资本产权残缺"是合约的动态调整滞后导致,"集团利益困境"是由于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及收益分享、成本分摊规则。最后,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人性假设和内容层面作为切入点,从主体、动力、方式这三个制度变迁的维度,对两者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指出了两种理论的相异之处以及这种相异的原因所在;并对二者的理论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诺思与马克思都非常重视路径选择在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二者的思维范式却迥然不同。诺思从路径依赖角度论证不同制度下的行动者初始选择的差异,并认为是产权结构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决定和规范了制度变迁的路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生产看作是历史的前提,人类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迁来决定的。马克思把革命和改革看作是实现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这一路径选择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制度变迁"是在现代语境下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舶来术语。制度变迁主流学派的代表学者诺思认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的制度变迁思想的产生历程、分析架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挖掘马克思的制度变迁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理论解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来解释高等教育制度变迁。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分析,在阐述高等教育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的同时,论证了通过有效制度变迁的安排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是在现代语境下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舶来术语。制度变迁主流学派的代表学者诺思认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1]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的制度变迁思想的产生历程、分析架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挖掘马克思的制度变迁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古代土地所有制度变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性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40年间,马克思不断吸纳前人和当代的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经过了从欧洲到亚洲到全球范围的多次转换,实现了多次的自我批判、自我修正。通过对东西方土地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不仅完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而且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国情,慎言“土地私有化”。  相似文献   

1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检视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主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整合的必要。在理论运用上,我国学者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用于分析国有企业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与企业关系、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整体性政治经济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和当代制度建设。在理论研讨上,我国学者主要是将制度变迁理论与马克思的国家观相比较,并提出了区别于新制度主义中层组织决定论和个体行为偏好决定论的整体主义的制度范式理论。  相似文献   

15.
“诺斯悖论”与马克思的政府二重性理论都聚焦于政府功能的双重性质。但是,二者的涵义、实质与基本结论却迥异。该文对它们的本质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并就如何防范政府职能的负面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产权思想,比如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含义、产权反映的经济关系、产权的历史变迁、企业和产权结构变化的思想。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学说在理论体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今后,要在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内涵、产权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所有制和企业效率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教育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及产权理论的视角,以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资源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制度变迁初期 ,中国农村地区所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够推动农业经济乃至总供给曲线迅速外移右旋的原因在于它的制度尽收益和路径选择。一方面 ,这一制度装置通过路径依赖作用和增加社会净所得、并提高经济效率的制度变迁路径 ,即诺斯制度变迁模式Ⅰ所产生的低廉的制度变迁的经济、政治成本 ;另一方面 ,它通过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内在化、经济风险的克服而实现的旧制度所潜藏的巨大外部利润。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宏观管理制度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行政主导阶段(1949-1977年)、政策推进阶段(1978-1992年)、法律定权阶段(1993-2009年)和规范治理逐步推进阶段(2010年至今)。变迁的过程以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嬗变为表征。基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其变迁具有行政力量主导、多重因素牵引、强制中的诱致性、路径依赖的渐进性、稳定与风险的平衡等五个特点。未来的制度改革,要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高高校自主意识;又要落实高校话语权,重塑高校学术本质和育人本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他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俄国村社问题。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通过对俄国村社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俄国村社发展前途两种可能性的预测性设想,指出,如果有成功的俄国革命的引导和利用与它同时代的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俄国村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