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时期广播传媒从上至下都在为寻求自身发展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本文结合广播工作的实践,对县级广播电台新形势下如何做出特色以求发展做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蓉 《声屏世界》2004,(9):41-42
现代广播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传播学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二是传媒产业意义上的经济属性。后一属性的介入,使广播更深刻地融入到文化消费领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播传媒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其生产的产品是广播的栏目和节目。频道、栏目、节目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听众的收听率,决定着广告创收和节目经营的创收,决定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广播的产业化步伐越来越快,传媒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广播传媒不仅要而对国内同质的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国外广播的挑战。因此,为了更理智、更有效地发展广播产业,就必须强化广播传媒核心资源,尽快增强广播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广播传媒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冯春 《新闻前哨》2008,(7):71-72
网络信息时代.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使传媒产业价值链的跨国界整合成为必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传媒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传媒产业趋向碎片化和分众化。中国广播电视业正处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转换、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李岚 《新闻界》2004,(2):50-52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促进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竞争的潮流.导致一个重要后果便是许多以前各自为政的传媒企业产生了“跨产业”、“跨平台”、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动机,传统媒体由此破除了不同传媒间的传统壁垒,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电视发明之前,广播与报纸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但是有了电视之后,这种平衡格局很快被打破,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这三大传媒支柱中广播显得势单力薄。笔者认为,广播从业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广播的优势与弱势,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才能使广播传媒更好地“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广播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从不同角度来浅析一下广播传媒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以及应对措施。一、快捷、简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与节目粗糙、把关不严的矛盾广播传媒传播快捷、收听简便、…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新闻传媒间竞争的加剧,受众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谁拥有更多的受众,谁就拥有更为广阔的新闻市场。相对于其它媒介,稍纵即逝的广播传媒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竞争中稳固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决定着其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在拥有近四亿未成年人的中国,儿童传媒的总体发展风调雨顺,但儿童广播的影响力却正以惊人的速度衰退,从绝对强势走向了绝对弱势[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新闻天地》2011,(8):1-1
从报刊到广播.从电视到手机报,从博客到微博,现代传媒的手段不断更新。现代传媒的技术日新月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更直接、更快捷、更具个性的传媒方式。过去。传媒和通讯,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当今社会,几乎可以说,通讯就是传媒。从形式上来看,几乎一切通讯工具都具有传媒的功能,手机、电脑、电话等等,而从本质上看,这几乎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传媒操守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人们愈来愈离不开新闻传媒,受众对传媒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高新技术更多地向传播渗透,传媒之间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强调传媒坚持应有的操守、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曾海芳 《新闻记者》2007,(10):70-73
近年来,全球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喧嚣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卫星、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带来了媒介技术形态不断的创新和整合;跨国竞争、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传媒与资本的联姻成为市场亮点;媒介机构、产品和消费日益向国际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与之相应的是,传媒政策作为媒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  相似文献   

12.
蔡新中 《当代传播》2006,(1):105-106
传媒担负着向大众传播知识的任务,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使用要求尤为严格。无论何种传媒,都应自觉规范词语用法,避免语言不规范带来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下传媒语言应用中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传媒语言运用中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传媒从业生态的变化与体制改革和传媒业人事制度变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传媒单位由机关事业向企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传媒从业者逐渐从行政依附向单位依附和职业依附转变。从业者的身份也开始由国家人到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从业者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从业自由度呈上升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媒从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在推动广播影视业变革的同时,也为中国传媒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有着较强的相关度,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有利于传媒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传媒实验平台与广播影视业界平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广播影视业界发展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互动的方式及互动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戴元初 《青年记者》2006,(21):64-65
中国的传媒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10年时间,在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陆续出现了七八十家集团化的组织。一时间,做强做大成为传媒产业界的跨年度主题词。这个梦想的大手笔就是成立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将中央级的影视媒体悉数集中,资源庞大、人才济济,历史悠久、覆盖广泛,似乎一切成为世界级传媒集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17.
荆楚网作为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为集团数字化和新传媒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传媒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总体要求,广播电视媒体.一方面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广播影视事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一方面还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产业.拓展产业链.丰富产业内涵。围绕这样的目标,传统的传媒组织正经历新的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为例.2001年重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等成立集团后.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产业链接、品牌运营等战略.努力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追求中实现两个转型: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从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台.转向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发行商.逐步形成以广播电视为主业、相关传媒娱乐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这样的战略转型.在传媒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迅速占据主流传媒市场,并逐渐发展成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传媒之外的传媒形式。这种新型的传媒方式,在日常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性质的传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蒋宏 《新闻记者》2004,(8):24-26
中国传媒的改革正在积极地推进,将政府外在推动力转化为市场的内驱力,致使传媒日益走向开放和产业化、市场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党报党刊和其他类别的报刊分类分层管理、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组成部分的确认、影视产品的分级制的研讨、影视节目制播分离、允许多种媒体兼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推动媒体的单位经营规模放大、广电集团进行频道专业化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改革探索,等等。林林总总的变革均表明国家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传媒行业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