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马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师之一,在太极拳教学、理论、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马虹先生的拳架特点以及拳架背后所包含的拳理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希望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于拳架、拳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承、传播太极文化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杨式太极拳,如24式国家竞赛套路项目及49式、85式、103式等传统套路,这些基本都是属于健身与养生的慢架拳。除此以外,杨式太极拳还有74式、108式等以技击为主要内涵的快架拳。所谓慢架拳就是练内功的一种方法,而快架拳则是通过这个内功与对手进行技击的武器。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  相似文献   

3.
薛圣东 《武当》2004,(7):18-19
赵堡太极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差异,因而所练赵堡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在整个拳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即大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  相似文献   

4.
本文思考了“杨澄甫定型架”的定型基础、定型过程以及定型以后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获得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归纳为:拳架发展要走标准化之路、制定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规范拳架须融体用明理法、和而不同自立于世界体坛四点。  相似文献   

5.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2,(12):30-30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中的要求推手中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准手是技击的实践,推手的要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谈赵堡太极拳入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升 《武当》2009,(1):19
要学好赵堡太极拳,入门是非常关键的,入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严格来说,赵堡拳架是无所谓大架、中架、小架的。所谓“大到宇宙,小到秋毫”。赵堡拳架就是赵堡拳架,只是它适合于众多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练习,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架式。  相似文献   

7.
拳式三尖相对 技击攻防兼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标 《武当》2010,(6):23-24
形意拳是著名的内家三拳之一,在武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拳论和拳法。“三尖相对”是“形意拳八要”之一,它是指导形意拳套路演练和散手技击的重要拳术理论。所谓“三尖相对”,就是指手指尖(拳架的前手)、鼻尖、脚尖(拳架的前脚趾),在拳式动作演练过程的定式时,使它们三者的位置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推手     
扈广平 《武当》2003,(8):20-20
拳架与推手 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11.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宋学玉 《武当》2006,(5):3-6
此拳承于道教老前辈古理涵道长,因创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云台山,故以山命拳名。“云台八步金砖”源出“云台七步金莲”, 罡履北斗七星行拳,清早期经与陕鄂道教门内术技融合后定架, 步从八门八形走架,既是“玄灯攒”、“金甲灿”等高级拳路的精华凝炼,又是门内各拳架之身手步形法意的根基与提升。因行拳仅在丈尺之内,以八步外练筋形,内修丹气,简行妙持,故有步步珍如黄金之喻。  相似文献   

13.
赵云峰 《精武》2010,(5):61-61
一、架势紧凑圆活大部分习练太极拳者都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拳架一般先练大开大合,逐步练至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而武式太极拳就不同了,一般初学先从中架练起,适当把拳架放开,动作要求快慢相间,体现缩小软绵巧,圆活、紧凑、连绵不断,不用丝毫之拙力。整套拳动作精练无华,被人们称之为"干枝老梅"。  相似文献   

14.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15.
林泉宝  张顺林 《武当》2007,(10):20-22
侯春秀老师得自张敬芝宗师之真传,更是张氏一脉(即是由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张汶,张汶又传张金梅、张敬芝)的出类拔萃者。这套拳架比较原始,也很朴实,充分体现着赵堡张氏一脉拳架的风格特点。侯春秀老师的这套拳架,是当年老师教我们时的笔录,现稍经文字修订后见诸读者。  相似文献   

16.
吴式北派太极快拳,又称吴式太极快架子,也称用架,该拳可文武兼练,也就是慢练为功,快打为拳。慢架行拳讲究缓慢虚静,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精神内敛,以蓄养丹田内气,以松柔著称:而快架则体用结合,快慢相兼,讲究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培养丹田爆炸之功。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6,(9)
之潘双喜版:据传武当洪拳为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所创,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又说当年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故武当洪拳以阴柔圆活之关西架;阳刚脆快之关东架为拳术根基。武当洪拳内容丰  相似文献   

18.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19.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武术家和兆元(1810~1890)创编,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称,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机结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质朴无华,却技击性极强,招招蕴涵搏击之意,势势技法鲜明。与人交手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轻灵之间“听”得准对方虚实、轻重、攻击之意,引劲落空,在得机得势之间,柔化刚发对手于  相似文献   

20.
一般人说练拳,但很少有人提养拳的。其实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者拳架的质量不高,就打不好基础。不会养,或者养不得法,就不能深入。会打拳就必须也会养,“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益于养。练是练体,保持拳架的规矩法度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从而使遍体松柔,体格强健。练是筑基的功夫,养是养气,养神,也包括广义的文化修养等。太极拳家郑曼青就曾说过,“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外家拳多刚劲有力,动作勇猛,且多弹跳和高难动作,看起来龙腾虎跃,精彩受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对体力消耗大,对养生不利。而内家拳以太极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