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和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能力评价存在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指标内涵贫乏等问题。从市场需求出发,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新思想,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专业能力是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构建高职学生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对于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能力体系由专业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三级指标构成,每一级指标评价体系具体通过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者、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等方面来表述.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均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其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也必须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性、激励性、可操作性、多元化的原则,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为核心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和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能力评价存在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指标内涵贫乏等问题。从市场需求出发,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新思想,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学习能力评价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和三年制高职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调查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发展能力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其它方面水平相当。总体而言,学习能力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是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实现中高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分类分层;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中高职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改革招生考试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入学资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的重要保障,而传统的能力评价存在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指标内涵贫乏等问题,本文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提出了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这一新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新思想,构建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高职学生能力“多维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新的指标体系成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螺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以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依托,生命发展与职业能力培养双轮驱动,将职业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和模块化,同时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和职业迁移性的开放式、动态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势能是推动体系运转的内驱力。文章分析了其创新价值,提出了构建策略,即立足学生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构建生态型职业教育框架;研究行动领域素养、能力系统形成机制,建立高职人才素养、能力集合体系和课程体系;立足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关系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本文从高职生职业素养目标内涵出发,提出了建立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着眼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前沿,紧跟科技革命和智能经济步伐,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高职学生成人成才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坚持职业关怀、多元互补、动态开放、客观科学的原则,匹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构高职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践行能力、竞合能力、创业能力五环相扣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模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以及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工作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而通过对"第二本能"理论的解析,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培育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素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结合CIPP的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维度评价模式,探究高职学生主体的方法、社会、个人维度的职业行动能力增值发展,展开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的多元学习评价,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增值评价体系,为教育理念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为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用、合理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现实意义。以一定的原则为根据。以学习能力评价、工作能力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为主要内容,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及建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本文阐述了现代职业能力观、职业能力评价原则和意义,并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为研究对象,对高职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能力的演变进行回顾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从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4项一级指标和21项二级指标、34项三级指标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运用等级评定和等级状态方程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分,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保障高职学生具备预期的职业能力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学校标准、企业标准,由学校、行业、企业联合组成测评团队于每学年根据学生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能力测验与评价的体系。这种测评体系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够符合“三个标准”、发挥“四个自主”、“四个保障”和“四把标尺”的作用。但作为一种考评体系,如何发挥其公平性、科学性仍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习效果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对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评价,并依据相对接近度对学生顶岗实习的优劣进行量化排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且计算简便、结果直观,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生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对高职教育质量的研究与评价不能够代替对学生质量的研究与评价,不能将学生质量简单纳入到教育质量中去理解。高职院校应当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与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能力主导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康寒宁  李忠艳 《考试周刊》2010,(51):197-198
高职教育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态度、择业标准和对职业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呈现出情绪波动性和就业急切度较高,而适应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较低的心理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职业能力是衡量高职学生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至关重要。我国高职教育学生能力评价存在着高职特色不明显、评价人员成分单一、评价功能简单、评价体系内涵贫乏、现实性与发展性缺失等问题,根据职业能力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科学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其在进入社会竞争之后,有同其他学历的专业人士竞争的优势。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依托,旨在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让他们掌握实践操作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和主要途径就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劣,从人才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