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厘清领土主权意识、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相关关系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适切性,进一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提出了领土主权意识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践行地理课程思政、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由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历史上荷兰、日本、美国曾企图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裂出去,均遭失败。当前美国的反华势力与“台独”势力、李登辉分裂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妄图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裂出去,他们同样不会成功。谁也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东亚领土争端有愈来愈热之势,日益成为横亘在日本和俄、韩、中三国之间的厚重的墙。其根源是日本政界对过去的侵略战争没有彻底反省,没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造成的。我国高校也应当在相关的课程中加强领土争端方面的教育,以使学生了解争端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增强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边疆地区领土主权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国家安全稳定。针对全球化、民族宗教问题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除常规教育外,要突出边疆地区特点,利用各种媒介、群众集会场所和民族语言文字对民众开展领土主权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红领巾》2011,(11):22-23
No.1 国中国 世界上有4个国家的领土被别的国家的领土所包围,成为“国中国”。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遭遇愈益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国家认同危机,尤其是近些年各国间的领土纷争时有发生更加剧了这一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因此,应正视全球化给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本国的国情,通过诸如完善制度,以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民族意识,协调发展各地域、各民族的利益等途径,来逐渐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欧洲,主权观念的诞生伴随着国家建构的空间转向,从物理空间、法理空间到表象空间,领土型国家是在内外两个维度上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同帝国、教会、领主与其他主权间的关系,还要借助地理性的权力机制将国土空间及其秩序安排予以定型。对于这种国家空间化和主权领土化的现象,传统学界通常将其归因于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型。然而,无论是物质意义上的边界封闭,还是法理层面的权利论证,都是经由一系列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以近代法国为案例,领土性国家的诞生体现在边界划定、国土整合、空间治理与文化表象等各个方面,而梳理这些微观层面的现象和传统,对于理解近代的地缘政治文化,反思当下全球的领土性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相似文献   

9.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和战败国。二战后,德国与西欧及东欧国家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了边界、领土争端。德国与西欧邻国领土争端的解决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德国与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边界争端的解决则为德国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德国与邻国和平解决边界、领土争端是特定国际环境的产物,也是德国正视历史、认清现实、争取邻国接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应作为新时期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包括: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材内容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中体现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在隐性教学中渗透领土主权意识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应走军地合作之路等.  相似文献   

11.
从黑瞎子岛回归看中国领土争端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黑瞎子岛顺利回归,使得中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黑瞎子岛独特的解决方式,为领土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从黑瞎子岛回归这一实例出发,结合黑瞎子岛的历史及回归始末,对黑瞎子岛领土争端解决模式进行分析,剖析其利弊,并与其他现有领土争端解决模式进行比较,最后进一步分析"黑瞎子岛模式"对我国中印边界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的启示,论述这一新思维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指出这一模式为当前国家之间领土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应具备的要素阐述“台湾”是一个国家,从历史事实上、国家法规定上,阐述台湾自古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国际法上的主权是有不可分割性,中国政府目前未对台湾实际行使领土主权的事实绝不意味着台湾拥有部分主权,绝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没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或没有力量来实现中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国际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国家豁免在国家从事侵权行为中的适用,阐述了与国家豁免有关的侵权行为的认定、外国侵权行为与法院地国之间的领土联系与国家豁免的关系以及在征收中如何适用国家豁免,结论是:外国国家在法院地国境内的行为造成了人身伤害时。不论其行为的性质是“主权”的还是“商业”的,该法院地国的属地管辖权可以延伸到对此类案件的管辖。但是。这一管辖权是以严格的管辖联系为前提的,如果不顾此类行为的性质。对发生在外国境内的类似行为实施域外管辖就构成了对外国国家本身管辖权的干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从显性的“贸易”与“世界和平”、隐性的“民主价值”角度引导学生清晰界定国家利益的核心,分层次、成体系,区分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和实现次序,将其放在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研究、探讨国家利益生成与变化过程。对学生存在困惑和认识模糊问题,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与清晰呈现的事实细节,帮助学生消除疑惑,形成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正确判断。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利弊权衡,分析现实的政策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形成反思型的价值判断。为使学生全面看待国家利益,教学过程多元拓展,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与批判,从反对者的视角反思美国利益实现面临的阻力和障碍,促使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时兰 《老年教育》2010,(9):48-48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反对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侵略而建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虽不是国家,却有着自己的“领土”。其“领土”主要有三块。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领土主权意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改变了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网络爱国主义成为当代爱国主义的新形式。网络爱国主义视阈下探索领土主权意识教育的创新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领土扩张曾是大国政治的核心逻辑,也是大国谋求实力提升的主要手段。但在现代世界里,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和贸易国家的兴起,通过领土征服来获得国家实力的增强不再是主流手段,政治扩张和经济扩张往往成为新兴国家谋求实力增长的主要手段,一个高效率的国家通过专业化和国际贸易获得的收益比通过领土扩张和征服获得的收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取向问题析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治理理论是一种尚未定型的有关全球化世界治理问题的新兴理论。全球治理概念的开放性使它极易成为一些人兜售意识形态价值的方便工具。以詹姆斯·罗西瑙为代表的全球治理倡导者们,其理论旨趣偏于强调各种非领土性或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重在打破民族国家中心的传统观念,弱化、消解民族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意识,这种危险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小读者》2010,(2):52-52
一、国中国——世界上有四个国家的领土被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所包围,成为“国中国”。  相似文献   

20.
澳门自古以未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一国两制”、澳门回归祖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光辉范例。“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澳门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