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情况、媒介认知,参与利用媒介的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应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媒介自律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要求非常之高,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存在明显不足,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新媒介素养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再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要面临着来自与原来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主流文化的考验和民族认同的困境.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调查分析,提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加强民族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具有微主体、强互动和微载体、强效果等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去屏障化”、“去身体化”和“去中心化”等挑战,需要我们从深化理论研究、培养师资力量、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众传媒时代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尤为迫切的问题。本文对新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及思想特点,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启动的工程。它是少数民族抵御电子"符号暴力",维护传统文化边界的的需要,是信息时代少数民族有效利用媒介信息,快速发展民族经济、进一步缩小与主流社会经济差距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族群思潮的引领者,又是稳固民族地区安宁、促进社会稳定的承载力量,其价值观态势如何直接反映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价值观、宗教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探索他们的价值观表征和形成机理,有利于描述这一群体的情感结构,挖掘影响价值观的变迁因素,塑造和养成一种能真正统摄人心的价值观系统,以便消减“边疆文化塌陷”的威胁,保障国防前线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长期生活着50多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外,还承担着本民族的希望,推动本民族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重任。高校扩招,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融入大学校园,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交往愈发密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原传介质与艺术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本身通过一定的介质传播,而民族文化传播原传介质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换句话说,民族文化原传介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存储器。文章通过云南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壁画、剪纸、乐舞等分析,指出其民族文化的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中对民族文化的保留,民族文化原传播介质以及“活形态”的存在,以及这些对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西北民族地区6个县级行政区605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的多元文化态度水平较高,但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有所不足;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在城乡、职称、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民族背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据分析,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教师的教育经历与学习状况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创造民族之间实质性接触机会,促进跨文化互动与交往;在教师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深化对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应互相尊重,共存共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完全可以互相兼容,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认为作为民族文化遗传方式的民族教育应当体现自己的民族性,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德育,都是应当研究的对象;强调要防止、克服任何民族歧视观念,确立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以积极态度学习、借鉴、吸收各个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5.
刘朦 《成人教育》2014,(4):28-30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继续教育发展良好,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未能发挥民族文化应有的作用,教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课程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媒介融入民族文化既能适应民族地区的文化气候,也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决定作用.然而,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强调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系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Minority languag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for any multi-nationality country. China sticks to the policy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to use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writing systems. In education, consider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is being implemented by insisting on teaching students in their own ethnic languages; when the mastery of their own languages has been achieved, bilingual teaching will be employe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eaching in their own languages, with Mandarin Chinese added; teaching in Mandarin Chinese, with minority languages added; teaching both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in minority languages. The bigges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implemen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re the editing of language textbooks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nd the training of ethnic minority teachers.  相似文献   

18.
Sixty preservice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a program which allowed them to research one ethnic culture, to spend one day as a participant observer in the life of an ethnic family, and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and within cultures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the feedback of experts. Students self‐reported quantitative gains in empathy, self‐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ce of multiculturalism in education and confidence to teach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Qualitative change in attitudes indicated a decrease in stereotypic thinking,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a willingness to make further contact with people from diverse cultures. Benefits to participating host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乌拉嘎镇鄂伦春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设置、民族文化课程校本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民族小学利用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迷茫,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