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朝阳地区的方言中特有的"治不得V"结构。究其来源是由于"治不得"结构中的动词"治"的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治不得"结构的逐渐凝固,最终产生了一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都近似于"不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肖亚丽 《现代语文》2015,(2):50-52,2
黔东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副词"本、多、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这些特殊用法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法演变现象,演变机制为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基础教育范畴中的语文课程,要以系统的语文知识技能教学为纲,设计教材、教学语文知识;其内涵并不是专业性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论本身,重要的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所谓"科学化"就是教规律,授"渔"。如果识字教学只停留在"认识这个字"而不晓得其"所以然",不晓得"与其他字的区别和联系",更不晓得"运用的方法和特点",那么这个识字教学仅是"授鱼"而已!鱼就是鱼,积之再多、习之再快也是鱼。随文识字之所以少慢差费,之所以不足取就在于把识字当  相似文献   

7.
能性述补结构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将能性述补结构"V不得"和"V不起"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固定化和语法化的发展历程、肯定形式转化的情况、语义关系(相离、相交和重合)等角度对两种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以发现二者在这三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V不得”是一种兼属词与短语的语法单位,只有少数几个“V不得”形式已经词汇化。而当“不得”取“不能”、“不可”之意时,这里“V不得”的意义是“V”与“不得”的意义相加,这时的“V”与“不得”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而意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V不得”是一种兼属词与短语的语法单位,只有少数几个“V不得”形式已经词汇化。而当“不得”取“不能”、“不可”之意时,这里“V不得”的意义是“V”与“不得”的意义相加,这时的“V”与“不得”的位置可以相互调换而意义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新《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小学英语语法知识成了英语教学中的"鸡肋"。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知识教学,这在教学实践中引起了我诸多思考。情境教学语法和故事教学语法不仅仅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V不得"兼属词和短语.在"V不得"属于短语且"V"是个双音词的情况下,它与"不得V"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在"V不得'属于词汇化单位或者其中"V"是个单音词的情况下,它与"不得V"不可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淡化语法的背景下,不时碰到这样一些说法:"本体语法"应该学,因为说话作文毕竟要遵守语言运用规则;"理论语法"不该学,因为它不符合汉语运用实际,学生将"理论语法"掌握得滚瓜烂熟也无助于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3.
讲授易安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时,细心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教材上明明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但由诸多专家编写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却是"晓来风急"。"晓来风急"、"晚来风急"哪个是李清照的本意?开始我认为"晓、晚"都能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以前,“淡化语法”的观点在中学语文界颇为流行。许多语文工作者,甚至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极力提倡“淡化中学语法教学”。但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发现,语法淡化不得。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6.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5):9-11,62
安康汉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但其方言中却活跃着一个中原官话区没有而广泛存在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区的句尾助词"在"。本文描写了安康汉滨方言句末助词"在"的句类、句式分布情况及其语法意义,并将其与西安方言、成都方言、英山方言的同义表达句式相比较,指出安康汉滨方言因为受周边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17.
罗曼·雅各布森坚信,诗歌必然是"语法的诗歌",诗学必然以研究"诗歌的语法"为中心任务。他通过大量的诗歌语法批评实践证明,在一切诗歌文本中,诗歌语法所遵循的"对等"和"平行"法则是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是主导性的诗性功能在文本中最直观、最丰富的显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判断"文学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诗歌语法研究使人们暂时摆脱了对所谓"真理价值"的追问,而引向了对"文学行为"具体化的一种检验,并由此开辟了理解文学本体结构的一条科学化道路,这种语言诗学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纠正文化研究忽视文学本体的弊端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柳永《倾杯》词"断不成眠,此夜厌厌,就中难晓"里的"就中"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就中"是"其中"义;另一种认为"就中"当解释成"黑夜"义;还有将二义结合起来的,认为"就中"义为"内里",此指"寂静无眠的长夜"。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难晓"的理解不同。对宋代典型语料里"就中""难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辞书释义,"就中""难晓"在《倾杯》里的使用语境,前后句子间的意义联系以及前人对其评价,认为"就中"在"断不成眠,此夜厌厌,就中难晓"里应当解释成表数量范围的"其中"。  相似文献   

19.
①孩子,那一年,你还未必会写"目标"这两个字,却似乎突然明白了为何而活。仿佛是在呓语,又仿佛是在宣誓,你说:"我要当工程师!"天知道你小小的心究竟晓不晓得什么叫"工程师",没准儿,你以为"工程师"就是一块可以吹得像气球一样大的泡泡糖。但是,最初那一茎不经意的绿芽,在被父母千百次说笑着重复之后,竟成了你羞赧地讲出的一株真正的梦想之树。  相似文献   

20.
释“得”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是这样注释的:“意思是喊得口干也没有效果。”这样注释,既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诗句原有的结构,也误解了本来的意思,所以,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呼不得”的“得”是助动词,是“能够”的意思,“呼不得”即“不能呼”。让我们简单说明“得”的语义和语法作用的衍变。“得”最初是动词,其基本意义是“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