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图2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直接以此类方式分析理解失重和超重现象,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事例虽取材于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测量过体重的…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三年级物理教科书(1991年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但超重和失重概念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超重和失重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题。为填补超重失重知识点的实验空白,突破这...  相似文献   

3.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4.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日常生活及现代科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升降机的启动和停止过程、火箭的发射过程及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中,都存在“超重”或“失重”现象.而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中“视重”和重力的关系、“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相当数量的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一书,教材是利用站在升降机内测力计上的人通过升降机的上升、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的例子讲解的。内容叙述简单,学生看不到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使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自制了一套简易的超重演示器和失重演示器,定性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效果明显。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制作器材5N平板测力计、400g钩码、薄弹性金属片。2制作方法a.超重演示器。①将薄弹性金属片剪成1mm宽、7mm长的细条。②将平板测力计的挂钩从指针以下2cm到…  相似文献   

6.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典型实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最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作用之处。实验的展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中,  相似文献   

7.
一、课题的提出 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在竖直方向做变速运动时产生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超重和失重现象还十分有趣。本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动手设计了几个“超重”和“失重”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超重、失重现象,效果不明显,学生难以从实验中获超重、失重的理性认识。这里笔者推荐一种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的新设计。结构如图1:图1 超重失重现象演示器a.教具的结构及说明:此演示器结构简单,一目了然。一根较长杠杆,杠杆一边装有一钩码(或铁锤),右端点上安有调平螺丝;支点绳扣的另一端装有滚摆,在端点上系一小块红绸,增加效果。b.操作方法:实验前,先将支点绳扣用铁夹紧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手稳定提着也行),调节调平螺丝,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相似文献   

9.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1设计原理用杠杆的平衡变换来反映超、失重现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杠杆处于平衡;当物体发生超、失重状态时候,杠杆的平衡会发生变化,杠杆发生倾斜,我们根据杠杆的倾斜方向来确定物体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如果挂钩码的一端向上倾斜,…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在物理教学中,对一些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改进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中对超重和失重进行了专门的讲述,同时安排了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发现,在这些小实验中,有些因为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如用水罐演示水在超、失重状态下流出的情况的实验就属此类。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对该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形成和特点作详细讲述,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让学生回家后根据原理亲自动手做一做书上讲述的小实验,下次上课时交流体会。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时间太短,现象很难观察到,水罐落下后会掉在地上等一些具体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延长观...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在物理教学中,对一些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超重与失重的实验改进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中对超重和失重进行了专门的讲述,同时安排了一些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发现,在这些小实验中,有些因为操作难度大,现象不明显。如用水罐演示水在超、失重状态下流出的情况的实验就属此类。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对该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形成和特点作详细讲述,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让学生回家后根据原理亲自动手做一做书上讲述的小实验,下次上课时交流体会。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时间太短,现象很难观察到,水罐落下后会掉在地上等一些具体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我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延长观...  相似文献   

12.
唐慧 《考试周刊》2011,(33):168-168
超重或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的应用,产生原因是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常称为视重。视重不等于实际物重。当发生超重现象时,视重大于物重;发生失重现象时,视重小于物重;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视重等于零。例如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该仪器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测力计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二是从动指针设计不尽合理,太松则容易滑动,太紧则主指针难以推动,造成实验成功率太小。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测力计无疑是演示器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使演示效果更加明显,我们使用圆盘测力计代替原有的测力计,并在其上加了一个记忆指针来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圆盘测力…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 (试验修订本 )中不少章节正文后面有提供学生课外做的小实验“做一做” ,这些小实验简单易行、生动有趣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学习物理兴趣大有好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有些小实验改为课堂的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本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章“超重和失重”内容后面 ,安排了一个“观察失重现象”的小实验 .实验方法是将一容器靠近底部的侧壁打一小孔 ,里面装上水后 ,水从小孔中射出 ,放手让容器自由落下 ,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孔中射出 .我们将该实验在课堂上演示 ,因…  相似文献   

16.
周蓉娟 《物理教师》2005,26(6):0-4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003年版《物理》课本中“超重和失重”部分的内容指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想“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相似文献   

18.
超重与失重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但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如果只通过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教学中能用于课堂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非常少,通常只是利用悬挂砝码的弹簧测力计做加速运动来进行演示,但是这一实验需要从运动的弹簧测力计上观察超重与失重现象,不大方便。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采用放在电梯里的体重计  相似文献   

19.
伍海华 《物理教师》2004,25(7):6-26
物体超重和失重现象,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仅从理论上分析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学生感到很抽象,不好理解.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观察到这一现象,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物体在加速或减速运动,是处于动态过程,而且时间很短.若是用弹簧吊着重物做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时,要观察弹簧是伸长还是缩短,  相似文献   

20.
"超重与失重"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的第二课时,授课时间45分钟.设计思想教学目标等略,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引入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练习:电梯以1.0 m/s 的速度竖直匀速上升,电梯地板对站在升降机里质量为60 kg 的人的支持力为____N;如果电梯以0.5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地板人对的支持力又为N.(g 取10 m/s~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