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
(一)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轼父子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文学创作自身的重视之上。韩愈倡道古文的宗旨很突出:“思古人而不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哀辞后》;柳宗元强调的也是“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的“吾之为文,必以道俱。”(见苏轼《欧阳修墓志铭》)虽然将文与道稍稍持平,但重心仍然不在文上;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干脆将文学等同于“礼教治政”(《上人书》);曾巩则严守“一切文章都必须折衷于圣人”(《新目录序》)的基本原则。然而苏洵首先将文看作一项独立于道的事业.在论文必不离道…  相似文献   

3.
袁媛 《现代语文》2007,(6):12-112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谈苏词二首     
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其实这所谓“豪放”,也只是与温庭筠、柳永等那种专写绮罗香泽,以缠绵旖旎著称的“婉约”派相对而言。事实上,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空灵隽雅,有的萧洒飘逸,有的豪放粗犷。《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豪放粗犷”一类的代表。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以及在风格上“豪放”到这种程度的作品,在苏轼词里也不是很多的,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一个侧面。本文就想结合这两篇作品,对苏轼的这个思想侧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曾瑞祥 《高中生》2012,(7):11-11
1.李白好用夸张手法,却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如《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和“烹羊宰牛且为乐,——”。2.“——,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因时令、月色而触景生情.这是因果联想。  相似文献   

7.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田海滨 《现代语文》2006,(12):118-118
一曲“大江东去”冲击了北宋词坛,一洗靡艳风气,苏轼也自然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表现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诗歌史上,苏轼称道王维“诗中有画”(《东坡志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并成了评论诗歌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其实,所谓“诗中有画”,说到底,无非是“诗情”与“画意”相互资助,虚实相济,使诗形象化、图画化;这不仅是王维,同时也是很多诗歌大家常常运用的一种杰出手段。我们以为,苏轼自己的许多诗章也有此意境,比如他的《惠崇〈春江晚景〉》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海南诗文注释的几部代表著作,如《王弘诲张岳崧诗选》《苏轼文集》《苏轼海南诗文选注》《唐胄诗文集注》《张岳崧诗文集》《琼台诗文会稿》的字、词注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杜康”不是周朝人,而应是夏朝人;“紫金”不是一个地名,而应代指富贵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1.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苏轼奉凤翔太守陈希亮之命作《凌虚台记》,虽为记凌虚台的建造而作,但苏轼却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告诫人们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通过考证文中所涉及的“陈公”其人其事,凌虚台的建造及发展状况来进一步了解苏轼所写《凌虚台》的目的及意义并不只是为讽刺太守所作,而在于苏轼在文中所揭示的规律,以及对后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名篇《教战守策》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是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科考试时所写的一系列“进策”中的一篇。制科是皇帝特诏举行并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宋时制科选拔极严,每次所取不过数人,甚至有一人也不取者,25岁的苏轼此次考中第三等(第一、二等历来空缺,故第三等即为最高)。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叉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怀民 《现代语文》2008,(10):49-49
《赤壁赋》以它优美的词章、空灵的意境、深沉的思辩在我国古代散文中熠熠生辉,同时凶为苏轼自身思想的复杂而使本赋的主要思想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受儒家的影响,“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读苏轼(赤壁赋)》,吴小如),有人认为受道家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受佛家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儒、道、释对苏轼都有影响,但就本文而言则显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人选宋词是我们考察宋人词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曾慥《乐府雅词》作为现存重要的一部宋人选宋词,其所选甲乙与后世公论不甚相符,尤其是不选苏轼词,现代学术界看法不一。文章在探讨了曾慥“雅词”标准(重在词作思想内容方面的“骚雅”、“雅正”)以及苏轼词流传情况的基础上,推理论证了如下观点:《乐府雅词》不选苏轼词,并不是曾性本人的主观想法(既非因苏词不符合曾慥的“雅词”标准,也不是由于曾性另刻《东坡词》所致),而是受当时的选源所限。  相似文献   

16.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人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  相似文献   

18.
刘斌 《文学教育(上)》2010,(14):138-138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了苏轼的一篇《超然台记》,很多人认为作者此时是旷达超然的,而我认为苏轼在“超然台”上并不“超然”。  相似文献   

19.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20.
刘东明  陈立 《语文天地》2011,(12):22-22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