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措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广播学是一个相对独  相似文献   

2.
林兴仁所著《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9月)一书,是我国汉语广播语体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填补了广播学和语体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广播学与语体学相结合的学说体系。应当说,这一首次结合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广播语体是全民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它是社会公认的,在功能上被制约的,在广播这个特殊的交际领域内,为了适应广播的特殊的语境的需要,选择、运用、组合语言交际手段而形成的一套表达手段系统。在言文变体(即口语和书面语这一对变体),中,广播语体属于语言的口语交际形式,是口头谈话体,只不过它不能借助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能补充、解释,更不能打断。因此,它比人际之间的口头谈话对语言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语体的功能,尤其是广播语体功能的提出,有的同志对此说或许将信将疑。咱们还是先看广播实践中的两例,再说曲直。  相似文献   

5.
基于车载广播收听群体的蓬勃发展,广播音乐音响的运用手段、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手段、节目中调节气氛的手段、提高声音表达含金量的方法等成为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将音乐广播主持人节目的特点与语境理论结合,分析广播主持人节目中语境创造的必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审美层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广播战线的老同志一致主张建立广播学和它的部门分类学,如广播新闻学、广播文艺学、广播采访学、广播编辑学、播音学等,广播语体学就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广播学的一门分类学。  相似文献   

7.
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林兴仁同志的新著《实用广播语体学》,获益良多。广播语体学是一门专业学问,由于工作关系,有关研究广播语言的书和文章,我大都拜读过。同行们,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着重阐述与报刊文章相比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而且大都局限在新闻广播方面,并且还不是新闻广播的全部。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需要研究的,它是研究广播语言学的基础。但是,广播有多  相似文献   

8.
广播体是指运用电讯技术传播的口头新闻报道。它来源于口语体,同时也来源于书面语体,兼有口语与书面语的优点。广播体不同于报刊体,它的预备形态是口语化的书面语,即尚未播出的广播稿;它的正式形态是译自书面  相似文献   

9.
王静 《中国广播》2012,(5):43-45
语言是广播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广播听觉文本中最重要的内容表达符号。通过对广播语体的分析,作者认为,广播语言具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一、口语化是广播语言最大的艺术特色;二、生活化是广播语言重要的艺术表现;三、音乐美韵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四、节奏感进一步彰显了广播语言的艺术性;五、场景化是广播语言区别于其他媒介语言的显著特点;六、联想之美是广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广播的对象影响着广播的语体;广播的语体要适合不同的广播对象,这就是广播语体与广播对象的关系。被广大少年儿童称为“孙爷爷”的著名播  相似文献   

11.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12.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13.
孟伟 《新闻记者》2012,(3):72-77
广播节目吸引受众的核心在于:如何营造特殊的更富有吸引力的独特语境,满足听众从其他媒介中无法获取的潜在需要。为此,广播工作者需要营造"节目语境",有效辐射、引导听众,并达成与听众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4.
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大众的喉舌,既代表党和政府说话,又代表人民大众说话。在广播诸语体中,广播言论最直接,最鲜明地体现这种喉舌的功能。怎样加强广播言论呢?我认为,这里的“加强”,不仅仅表现为量上的“加”,更应该表现在质上的“强”。广播言论的改革,也应该在“放开”、“搞活”上动脑筋,下功夫。“放开”,就是广开言路;“搞活”,就是不拘一格,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使听众很方便地辨认  相似文献   

15.
邓明洁 《出版广角》2016,(19):58-6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广播期刊正值萌芽初创期,特殊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促成了广播期刊基本形态的形成.文章以分析20世纪30年代广播期刊的基本生态为基点,探究其特征及其在既定的时代语境下履行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姚钢 《中国广播》2012,(7):64-66
打造品牌是媒体决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就体育广播品牌创立、运作,特别是广播和体育的结合打造品牌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前语境下体育广播品牌发展需要的几点思路,如:与体育品牌的合作、与互联网传媒的合作、与知名体育赛事的合作等,强调树立广播品牌意识,一定要学会借势而上。  相似文献   

17.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内地广播网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提升广播网站文化软实力,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从而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内地广播网站的使命和责任。本文从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角,探索提升广播网站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如何破解其中的难题,以提升我国广播网站现代传播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广播语言传播所处的政治环境对传者、媒介、受众三方面都有影晌。据各地广播的收听率调查显示,受众接触新闻类节目的频度指数遥遥领先。地方新闻广播日渐崛起,随着新闻广播节目的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广播语境,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更多的语言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的广播媒介,如今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渐处弱势。广播在战争和抗险救灾等应急状态中异乎寻常、超出其他媒体的出彩表现,若能转化为广播工作的常态,充分发挥其无障碍传播、快捷反应等优势,则能在新视听语境中保持其独有的地位,重现昔日辉煌也会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