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台湾女性文学自50年代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的中国传统型女性文学,着重表现对传统意识的屈从;60年代的受西方现代派影响的女性文学,着重表现性意识的反叛;70年代的新女性主义高扬的女性文学,着重表现主体意识的觉醒。近年来,新生代中的女性作家,又突破叛逆者模式,走向自我意识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文学突破,既得力于哲学又摆脱了哲学的束缚,初步表明文学与学术分离并独立发展的必然性。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作品成就,为文学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导向的确立,作出了有益的貢献,并促使中国文学正式进入“感性自觉”阶段。与其它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学“自觉”情形相比,屈原在某些方面已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他是世界文学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志”“情”两种文学范畴的区分在宋代呈现出更明显的文化分衍现象。诗、词的对立刺激了以往“志”“情”合一的状况。这两种文学范畴的互相独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性别比喻不同文体或风格的重要根源之一。从异性词人苏轼与李清照的词论与词作切入分析,不难窥见,“志”的主体宣扬、社会意识与宏大审美都具有男性化的色彩,而“情”的客体宽慰、个体意识与优雅审美也具有女性化的色彩。“志”“情”各自展现着自己的文学特征,又归源至每一个主体的“心”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单一的社会政治层次构成十七年文学的基本形态,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即“时代颂歌”,对新生的祖国和使祖国得以新生的党和领袖的热情歌颂;“英雄传奇”,以历史创造者和胜利者自居的一代人对自己历史现实的复述;“现代神话”,在创造“神话”的时代出现的以虚假、夸饰为特征的文学创作;“枯萎之花”,时称“干预生活”的文学,突破禁区、揭露矛盾、描写人情、表现人性的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带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意识、带着为新时代呐喊助威的使命感、带着对伟大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对未来前途的狂热幻想而步入十七年。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所阐述的理论原则为依据,十七年文学运动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的鲜明时代精神和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毋庸讳言,随着政治越来越明显地指导和干预,加之创作主体受传统文化意识和既定思维模式的影响,文学在过多的批判运动中不断失落着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在强调反映新时代精神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度低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对社会生活反映得直接、浅薄,甚至失真、矫饰,使创作中的理性因质逐渐排斥了创作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失却了对人的本体真实的追求和对生活复杂性、丰富性的审美愿望。当然?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主体意识”是指作者对自身作为主体在主宰客体(作品)时的胆略、才识、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它是“主体素质”的活力基础,是创作过程与读者反馈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主体意识”的意义在于,意识中有“我”,作品中才能表现好非“我”,作者主体意识的丧失,必然带来作品主心骨的丧失——审美追求的丧失。因此,我们呼唤作者的自主、内省、超越和尽职,以此来冶炼“主体意识”,促进“意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经历了六朝以“传录舛讹”、“粗陈梗概”为特点的志怪,到唐代出现了传奇。唐传奇是唐代文学的一大收获,它标志着具有严格含义的小说文体的正式形成。也就是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独立。唐传奇无论是在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还是审美趣味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萨特的美学研究采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也具有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其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人皆要面对的自我,从反思前的意识出发,主要运用了想象理论的超越性,力图塑造一个意象的审美的世界。而文学介入理论则是他的美学方法在文学理论的运用,其小说、戏剧的创作体现了萨特美学对于现实的关注和改变世界的行动性。其美学方法论有着主观性、现实性、行动性的特点,也因其理想性而具有缺陷。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主体意识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特殊作用,重点分析了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15.
金代中叶文学创作倾向多崇尚魏晋文人的高情远韵,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对此时期文坛影响最大。作为金中叶文坛领袖的党怀英,其诗在诗境的营造上、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以及语言风格上接受并承继了陶诗的文学风格及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研究继上世纪初再一次成为美学、教育学关注的热点。文艺评论作为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它的审美属性、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内在地规定其对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不仅是文艺评论的内在要求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美育进入成熟期及其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通过论述文艺评论深入美育实践的学理可能、具体路径及存在的问题,考察其深入美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进入读者的接受鉴赏过程.引发千差万别的效应,最终实现了它的诸种功能。鉴赏,是文学价值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而审美自由与超越是文学鉴赏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作为自苦与超越的文学鉴赏,其逻辑前提是: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8.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19.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