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培养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提供了契机.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在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杨再淮等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主要受到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运动成绩、增进健康、家长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急迫和重大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总结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转型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动力机制的特点.并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从理论上建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度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不同层次利益整合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机制的不同特质,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转型期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利益分化加剧、协调各层次利益机制尚不健全的状况下,应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导,促使各方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利益明晰化、市场化、制度化,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互协调的新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少体校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体校在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历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少体校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这势必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少体校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外竞技体育人才成熟的培养机制,来探讨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我国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弊端的分析,认为“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敏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3):13-15,53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分化成各个代表不同利益关系的利益群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竞技训练。通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社会利益群体分析法,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的角度出发,拟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对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利用新的理论来拓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今后的我国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出现了许多问题,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是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典型案例。剖析“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实现方式,探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表现为项目间的差异性、地区间的不平衡性、一三线人才匮乏性和人才培养效益不高几个特点。人才的培养模式现状正处于单轨制模式到多轨制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目前后备人才培养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资金、普及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另外,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投入结构,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重视竞技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建设等,也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体教结合是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人们在对其提出种种发展对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因此树立主体教育理念,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意识,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相似文献   

10.
孙俊 《体育科研》2013,34(1):88-91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中国与国内外现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找出国内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区别,并对其进行论述。旨在整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吸取国外先进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学校培养的运动员胡凯为案例分析,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改变过去由国家全部承包下来的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其中教育系统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对策,即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商业化与职业化改革,加强"体教结合",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等措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地级市"教体结合"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典型代表"南通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表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率得到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冲金率稳中有升;运动员学、训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加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形成了多样化训练格局;竞技体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整合;建立了科学选材的运行机制和网络体系。管理保障、训练保障、经费保障、社会保障等机制的健全促进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路径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为了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对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项目布局、培养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指出了当前存在着学、训矛盾、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以及教练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结论 :走“体、教结合”的道路 ,逐步理顺人才输送渠道 ,培育体育人才交流市场 ,大力提高教练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学训矛盾、投资主体单一、人才选拔及人才流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有效改革,建议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在坚持"举国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下市场化培养机制,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6.
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中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优化,但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开放的大教育"模式与"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以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源条件为基础,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进行分析整理,将其模式主要归纳为四种:教体结合模式,"三位一体"模式,职业化模式和社会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家庭模式设计出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共育模式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暴露出很多的不适应的地方,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根据新时期、新要求、新情况的出现,对整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四川省体育后备人才走向的命题,其目的就是从建设体育强国与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就是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四川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脉胳,从而明确当前业余训练的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业余训练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与讨论我国自建国至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重构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培养模式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更多的由市场对资源起到基础性配置作用。论证总结出三种培养模式在市场的大背景下,与运动项目的市场前景、发展规律相适应,从理论上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运用体育人才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方面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即健全后备人才市场法规和市场体系;制定后备人才市场发展规划;保持后备人才总供求的动态平衡;协调后备人才市场中各市场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