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提高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注意力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探讨运动员注意力因素对网球接发球技术的影响,认为运动员的注意力是影响接发球效果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运动员接发球注意力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对世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观察。从体能、技战术、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11分赛制对比赛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的若干方法。研究显示:11分赛制对体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速度、力量、耐力能力方面;破坏了原有的发球及发球抢攻体系,同时接发球理念朝向“主动、凶狠、全面”的方向转变;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理负荷,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接发球双方的心理体系须重建。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难度目标设置对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准确率及自我监控能力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试图探讨合理的目标设置能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接发球准确率及自我监控能力。结果表明,乒乓球运动员在23个/min发球频数情况下接发球的准确率最高,这是乒乓球运动员接发球准确性的适宜频数;中等难度的目标设置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水平可以促进其接发球准确率的提高;目标设置训练可有效地提高乒乓球运动员不同发球频数和不同接发球落点下的接发球准确率;运动员接发球准确性提高的进程是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目标设置训练可较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稳定发挥;目标设置训练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自我监控的准备性、意识性和执行性,而对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的控制效果更加明显。目标设置训练能较好地促进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影响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加工能力、自律的调控能力和对策的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
接发球是乒乓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通过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断创新,乒乓球接发球质量越来越高.实行11分赛制后,前三板的争抢更为激烈,主要体现在接发球上,使接发球时搏杀球的比例大增.若运动员接发球不好,会给对方制造更多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状态,同时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因此,接发球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网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接发球环节制胜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接发球成功率和接发球得分率是接发球环节主要的制胜因素,获胜方接发球站位更加靠前,获胜方在接发球线路选择上多变,多选择进攻性较强的小斜线。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排球运动员接发球心理素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因素对排球接发球效果的影响,认为运动员心理素质是影响接发球效果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3(运动水平)×2(认知风格)的混合实验。实验被试总人数56人,平均年龄18.68±6.47岁。经过ANOVA、T-test、相关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认知风格运动员接发球预判准确性(P=.015)、预判速度(P=.012)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接发球预判的准确性上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接发球预判速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17)。得出: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网球运动员在接发球预判绩效较好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网球运动员;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接发球预判准确性和速度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远远高于低水平组,而且也明显高于中水平组。  相似文献   

8.
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和接发球前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战中发球和接发球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发球和接发球前,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因此,在发球和接发球前必须有充分的战术准备及心理准备,发球应灵活多变,迷惑对方,接发球应消除紧张心理,猜测对方发球,对突发事件作到头脑冷静等。  相似文献   

9.
对4名现役优秀女子横拍反手生胶打法运动员接发球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的比例高达93.2%~100%,其命中率高达82.9%~98.0%,但其直接得失分率都很低,分别为0~7.3%和2.0%~17.1%.在处理台内球的技术应用中,弹击技术的使用率均为零,接发球落点位置50%以上都在对方反手位,落点在对方正手位的比例均为零.因此,这几名运动员反手接发球使用率高,侧身正手接发球使用率却很低.反手接发球失误少,但很难直接得分.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大学生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就高校乒乓球运动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所暴露出的发球、接发球技战术问题,在分析发球和接发球技术与战术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乒乓运动员训练实际,提出针对大学生训练特点的发球、接发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专家-新手范式,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模拟虚拟网球发球情景,探讨虚拟网球发球情景中不同技能水平网球运动员在 不同知觉动作匹配时的接发球表现。结果:(1)一级运动员口语报告和真实动作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2)一级运动员动作 准确率高于口语报告,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则相反;(3)一级运动员口语报告反应时显著快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4)一级运动员身体启 动时间显著早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身体启动时间显著早于业余爱好者,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挥拍启动时间显著早于业余 爱好者,一级运动员运动总时间显著多于二级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显著多于业余爱好者,一级运动员挥拍总时间显著少于二级运动员 和业余爱好者,二级运动员挥拍总时间显著少于业余爱好者。结论:(1)虚拟运动情景中同样存在专家优势;(2)知觉动作匹配水平影响接发球表 现,高水平的知觉动作匹配更能体现专家优势,高水平运动员真实动作接发球表现更好;(3)高水平运动员把握接发球的时机更准确,击球点更靠 前,接发球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从排球规则的变化看自由防守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观察与现场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对 1998~ 1999年度全国排球甲 A联赛自由防守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接发球、防守效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并将其与全队的接发球、防守效果进行比较 ,从而说明自由防守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起的作用 ,旨在为排球自由防守运动员的使用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理分析方法,对当代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世界高水平运动员接发球的技术特征,并探讨网球接发球教学训练方法,为提高我国网球训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网球接发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采用理论分析、行为解析、观察、访谈等方法,对网球运动中重要的环节——接发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发现目前关于接发球的一些观点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通过研究提出了接发球技术分为2个阶段的新观点;分析了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接发战术特点;并提出学习接发球技术战术的流程框架;总结了接发球的几个基本战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接发球是前三板中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接发球的质量决定了后续套路的运用。通常运动员在接发球环节会通过摆短、劈长或者其它各种手段来控制对方,避免对方直接上手。  相似文献   

16.
论排球比赛中"自由人"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观察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1998年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19场比赛中自由防守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接发球、防守效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与全队的接发球、防守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自由防守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今后排球自由防守运动员的使用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乒乓球     
G846.148.7 9904909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和接发球前的心理分析=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table tennisplayers before serve and serve-receive in thegame[刊,中,A]/陶亦海,高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2).-47-49参5(TY)乒乓球//心理分析//发球//接发球对乒乓球运动员实战中发球和接发球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发球和接发球前,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是复杂的。因此,在发球和接发球前必须有充分的战术准备及心理准备,发球应灵活多变,迷惑对方,接发球应消除紧张心理,猜测对方发球*对突发事件作到头脑冷静等。  相似文献   

18.
姚远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211-213
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网球运动中占据重要作用。通过对运动员在接发球训练中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把一套自我暗示心理训练法用于接发球训练中,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紧张程度对接发球和稳定性影响很大。在接发球训练中引入心理训练法效果明显,为体育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7):80-81
接发球是前三板中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接发球的质量决定了后续套路的运用。通常运动员在接发球环节会通过摆短、劈长或者其它各种手段来控制对方,避免对方直接上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子排球队在2006年世界大赛重要场次比赛中各轮次的一攻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第四轮次的一攻效果较差,在接发球、二传组织和一次攻3个环节上,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参与接发球运动员中,主攻运动员的接发球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尽快提高;3号位战术球分配较少,进攻实力不及世界优秀球队,有待加强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