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大部分老师都会把精力投入到对第二课时教学的研究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们往往选择上第二课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还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容易“出彩”,一能体现出教师设计的高明,二是学生丰富的情感、精彩的朗读、大胆的想象、热烈的讨论等都能通过课堂呈现。相比之下,第一课时就平淡了许多,缺少起伏,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家常课相比.公开课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究性”.是一种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公开课既是教师基本素养、审美情趣的展示,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体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在多次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案例 徐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研究型教师。她也是一位在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教师典范。 2008年秋,山东省临沂市某区的考察团来到了徐老师的课堂上。时已下午四点多,学生马上就要放学了,学校匆匆组织学生为考察人员来上这节公开课。学生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与展示关于“折扣”问题的讨论。因时间已晚,学校希望这节课只上20分钟就结束,  相似文献   

5.
近来《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几篇有关对公开课中教师“作秀”问题讨论的文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也想就教师成长的问题来谈一谈对公开课中教师“作秀”问题的看法,籍此来和广大的历史教师作一个交流,目的是要进一步地去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好教师一定能上好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也有人说“能上好公开课的教师是好教师,不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一定不是好教师”,还有很多有关公开课与好教师的关系的说法。这里,存在着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教师的问题。评价一位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7.
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教师们对语感的重视,对课文“读”的重视,过去重讲轻读、重问轻读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了。公开课,每每听到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们都不免啧啧称道。但笔者不免要问的是,公开课上我们所听到的高水平的朗读,是怎么达到的?是上这节课的老师在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交互式功能于一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选择在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其实,用多媒体手段上公开课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其所长就如虎添翼,反之,就画蛇添足。笔者常参加教育评估、教学能手评选、课件大赛之类的活动,听老师们讲公开课的机会较多,现通过对听课笔记整理,总结出用多媒体手段上公开课的“三防三突破”策略,供老师们在制作课件或上多媒体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对数学概念如何教学是教师们头疼的事,然而这正是教学的灵魂.关键词:概;套;整合;本质;反思曾问过许多学生,教材有什么用,学生回答,“做练习”;曾问过许多老师,教材怎么用,回答,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0.
此前,笔者听过一节村小公开课.由于课前主办单位强调还公开课以严肃、科学、实效的真实性,换言之,维护公开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只允许讲课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们见见面,并从原班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一下该班同学的基本情况,绝不允许讲课教师将授课内容提前向同学“公开”.于是,在授课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位年轻教师所执教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陌生老师明显排斥的现象.期间,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同学们就是不与教师配合.几经启发引导不见效果后,年轻教师的情绪随之滑落到了冰点,现场听课的老师也大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大约上到第29分钟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才被刚刚调整心态的教师“千呼万唤始出来”.可惜,授课时间已接近尾声,教师原本设计好了的很有特色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被这“冷”所左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如果要用比喻描述教师在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是一台“处理器”,它把教材、相关的资料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各种“数据”进行吸收、内化、分析、删减、整理,再把经过精心处理后的信息通过独特、循序渐进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所感悟、启迪和收获。我们常发现,用的虽是同一本教材,可不同的老师上,教学的效果也不一样,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状态、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尽相同,这就完全与这一台“处理器”的“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了。所以我认为,能准确而又充分挖掘出教材内在宝贵教学资源的老师是最具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呢?我想教师应能同时担任如下三个“角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公开课”的微词听了不少,主要集中为“作秀”二字。在“作秀”的公开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真心实意地将学生放在眼里,也没有将对学生的关注真正落实在教学行为中,而是挂在嘴上,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真正最关注的似乎不是学生。但若是因此就将“公开课”全盘否定,那也似乎走极端了。然而,我们至少可以从老师们的微词中看出,公开课与家常课有着较远的距离。如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心中的一个期待。近日,笔者有幸参加由江苏省天一中学举办、主题为“聚焦课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大型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固然有千万条,但实践证明,通过经常上公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最快。压力就是动力人有天然的惰性,教师平时上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中,公开课是一种有效而常见的手段,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在一些公开课从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都与我们的期待有一定差距,过于形式主义,收效甚微。“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不少教师的心声。公开课要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就应当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开课的设计过程,有助于加强新教师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有利于从本质上理解新课程理念;公开课的实施过程,有利于新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备好公开课,做足公开课,每一个教师都能实现飞越。  相似文献   

16.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  相似文献   

17.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教师们经常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时老师做了“启”的活动,而学生却不能及时做出回应,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在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中更为常见。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现象的出现,往往打乱了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使授课教师手忙脚乱。特别是举行公开课、展示课或参评课时,对老师的影响更大。有些老师上课时本来心里就紧张,  相似文献   

18.
浏览了近十年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论文,我发现内容大致都是关于这几方面: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及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出路、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及改革等。原本希望从中觅得文言文教学的真经,从而提高自身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们既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又能心甘情愿地接触这充满文化文学味的古文。但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观点,比如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古板,教学重心偏移;提高教师素养,“乐教”引导“乐学”;对于教材注释欠当的地方,教师有责任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训诂学修养,没有及时掌握训诂学的成果,教学时就可能捉襟见肘;“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语文老师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来源,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这个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提高过程,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如何围绕课改把校本教研抓出实效呢?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以《新课程教师校本反思性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为栽体,以创新学习型为组织,做学习型教师为落脚点,以实现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走出了一条“立足反思性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训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真实”,就是课堂有待完善。叶教授认为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公开课是示范课,是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的,是用以促进教者和听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