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撰写《辨骚》一篇的目的何在,《辨骚》与总论四篇的内在联系如何,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怎样,是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特别瞩目的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仁智之见,但也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以求教于读者、专家。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辨骚》)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刘勰《辨骚》篇的内容分析入手,才能作出切实的回答。 《辨骚》的前半篇列举了汉代刘安、班固、王逸、汉宣、扬雄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分歧很大。这种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呢?刘勰认为是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研究中有几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辨骚》篇的归属。所有讨论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二种:总论说;枢纽和文体论兼属说。持”兼属说”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辨有骚》篇“未讨论全书的基本观点”,不具备指导全书的意义。①这便实质上否定了《辨骚》的“枢纽”地位,从而只承认它是文体论之一篇。我认为,刘勰把《辨骚》置入枢纽即总论的意旨在于,通过对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研讨和对那些“举以方经”“谓不合传”的论评的辨析,以展示他的文学基  相似文献   

4.
(一) 一千四百多年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他的文论名著《文心雕龙·辨骚篇》的赞语里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是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来,那就是作家和作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作为有形或无形的身影,在篇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整部作品中,刘勰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这里就以《诠赋》、《辨骚》、《时序》、《通变》等各篇章,从文体演变与作品评论,创作的继承与革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方面,浅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出的文学的历史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6.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篇,作为评论屈原和《离骚》的先驱,汉代文人观点不一。以刘安、王逸、班固、扬雄为代表,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从两个方面进行:《离骚》对经书的继承与创新及关于屈原的评论。在评论《离骚》及屈原时,刘、王、班、扬立足于儒家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臧或否。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同样立足于儒家思想,对刘安、王逸、班固、扬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离骚》对经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二者兼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取镕经义,自铸伟词"的论断,在评论屈原时,刘勰接受了刘安和王逸的观点,对屈原的德、才、行均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辨骚》篇引人注意,不仅在于刘勰将它列为“文之枢纽”,更值得重视的,恐怕还在于它是根据文学特征,来评论作家作品的第一篇专论。它对一部划时代作品的产生;一种新体裁的形成和影响;对如何根据作品本身来评论作品的批评态度之确立;对文学艺术形象感染力的注意;对华与实,奇与正相结合的艺术规律的探索,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一位伟大作家和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的分析,推导出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继《毛诗序》之后,刘勰可算是一位有贡献的人。本文试就上述几点,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而精到的楚辞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勰抛弃汉人一味以经解骚的陈腐的观点,坚持从屈原作品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它们“同于《风》《雅》”与“异乎经典”的本质特征。这“同于《风》《雅》”的“取熔经意”与“异乎经典”的“自铸伟辞”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精神与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12.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没有屈原便不会有楚辞体的产生。作为才士,屈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继承了北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楚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五十篇,只有《辨骚》篇单独而集中地论述了一个作家——屈原,这在该书的谋篇布局中,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安排。在对《文心雕龙》全书作体例类比的划分时,《辨骚》篇究竟是属于前五篇总论“文之枢纽”之殿,还是属于它之后二十篇文体论“论文叙笔”之首,也就成了龙学家们讼谳至今仍尚有歧见的议题。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作品,作出了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事情。本文拟在研读《辨骚》的基础上,参照《文心雕龙》其它有关屈骚的议论,对一些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14.
赋作为一个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自先秦产生以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日益发展而兴盛一时,在此期间,虽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曹丕等人对赋有过不少见解,但大多是较为零碎、片断的议论。对赋的研究较为透彻,并在理论上作出较全面、系统阐述的,则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诠赋》篇,集中探讨了赋体文学。另外,他在《辨骚》、《时序》、《夸饰》、《才略》中也涉及了赋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完整的赋论体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发表的赋论,可以说代表了当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是一部卓有成就的文章学著作。它除了对文学及文学作品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之外,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理论的精辟见解。《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论述了诗、骚、乐府、赋等文学体裁,而绝大部分篇章却是论述学术文体和应用文体。其中,《论说篇》是讨论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篇章,对今天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6.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17.
“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学界多认为刘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对《辨骚》一篇的认识有较大分歧,有人认为是完全肯定,有人认为是否定更多。实际上刘勰对《楚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他理想的文学创作模式是兼具《诗》《骚》二者之长。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刘勰的《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最精辟、最深刻、最具创见而最富赞美之情的《楚辞》专论。它从通变特征、艺术成就、文学地位、后世影响等方面,对屈骚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不仅总结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的文学创作原则与规律,而且对于后人研究《楚辞》具有方法论意义,刘勰的楚辞观值得重视,此外,对“博徒”一词的误解预予以驳正,认为是褒词而非贬词。  相似文献   

20.
对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这四篇作品并非单纯的模拟之作,而是王逸等人借用骚体形式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的文学评论性文章,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汉人评论屈骚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