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
西周的“射礼”是上古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的集中体现,故分析中国人体运动制度化要从“射礼”入手;而要了解西周“射礼”的组织机理,又须从“射礼”中的官制入手。西周的“射礼”是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萌芽,这一萌芽的分析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运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科技兴体”战略的实施,对人体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射箭活动在西周社会的盛况是罕见的,且与西周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礼”相结合,形成对社会各阶层均有一定影响的射礼活动。作为当时特有的社会现象,“射”与“礼”结合形成射礼必有深刻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各位老师和同行。中国古称礼仪之邦,最重视礼。礼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愈加体现出对阶级统治的重要性。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代统治者制礼作乐的结果,促成了礼在周  相似文献   

4.
先秦射礼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射箭礼俗到射箭礼仪制度建设,再到注重射箭道德修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兴盛于战国时期的投壶,既是对先秦射礼活动的扬弃,也标志着先秦射礼文化从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梅州客家狮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发传衍的缩影。客家狮舞的文化生成包含“外缘”与“内演” 两个方面。“外缘”包括:(1)客家狮舞是对汉、魏晋、唐宋以来形成的贵族狮舞传统的承续;(2)作为客家狮舞根基的武术由外而内汇成;(3)佛教民俗化以“大头和尚”“西游故事”等凸显狮舞的客家特征。“内演”是指基于客家聚居地的封闭性,狮舞文化在多元因素融合中演化定型,表现为武舞融合、喜悲兼具的仪式表达和艺术化的现代转型。客家狮舞植根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流动神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象征和地方治理的中间媒介。唯有客观理解民俗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能深刻认识民俗体育个性之必然,继而探寻不同族群以民俗体育为媒介的和平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西口文化”是在“走西口”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走西口使得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积淀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挖掘整理“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表明:(1)“西口文化”是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等民俗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土壤;(2)“放河灯”其寓意在于缅怀、悼念“走西口”的人民;“九曲黄河灯游会”是对走西口人“出门通顺”,保平安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历史比较法,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以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生态变迁为例,对民俗体育在旅游开发中对“家园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结构变迁中“家园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射艺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挖掘、复兴优秀射艺文化,有必要将创课理念融入射艺课程中。研究认为,射艺课程应该体现立体化、趣味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的设计理念,遵循“学做创”原则。结合三支柱理论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设计了射艺课程的目标体系;进而为校园射艺课程设计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在射艺课程组织方面,应该充分利用“O2O”学习空间,师生在各自学习领域扮演好各自角色,体现创课立体化模式;课程评价应体现“射“礼”并重、文武并重的思想;场地设施、人力资源、人文环境、安全意识是射艺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以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环境为切入点,分析了民俗体育的历史变迁,构建了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模型,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与遗产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今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机遇,认为民俗体育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回归不仅是我国民俗体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当前这种回归却陷入“土洋之争”的对峙困境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症结进行论析,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研究范式生命力缺失、研究定位迷迭的现实,剖析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异化等问题;坚持学术批判与扬弃,构建自主学术理论;坚持整体思维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范式多元互补;坚持研究内容的多元视角,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区域互动;坚持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拓展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代衔接。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旧石器时代并存、延续时间更长的还有一个“木器时代”.由于木元素巨大的价值内涵而成为民俗体育文化起源的动因.重在研究与“木元素”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及其在民俗体育中的多元价值功能;进而以“五行观”中的“木”为基础,揭示养生文化、武术与木元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语字辞典应有“○”“□”的地位“○”“□”在中国的古籍中,始见于《礼记·投壶第四十》,是鲁国和薛国举行射礼及投壶礼时作为鼓乐谱出现的。行射礼时全用,行投壶礼时半用。严格地说,“○”和“□”不是汉字,它不具有汉字的形音义的特点,也不符合六书的造字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梳理回顾投壶的历史演进,得出:投壶起源于先秦的射礼,经历了先秦的初步娱乐化,两汉的进一步娱乐化,魏晋隋唐的全面娱乐化及宋明的过度娱乐化与"复礼"运动等发展阶段,至清末西方体育大量传入时式微.进一步分析投壶兴衰的文化与社会学原理,认为:育人与娱人功能的对立统一是左右投壶兴衰的内在文化因素;"中间阶层"是投壶兴衰的重要推动力量.最后得出当代启示:复兴传统体育须寻找传统体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点;复兴传统体育可适度利用传统的礼文化因素;复兴传统体育应注重发挥中间阶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改造是求索救中国道路的历史抉择,“国民”、“民权”、“奴性”构成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全部内涵,但其国民性改造思想又充斥着历史决定性与改造国民性、暴力革命与变法改良、西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就传统"礼"文化与当代高师教育的结合进行分析,从文化信仰、文化规范与文化实践三个层面提出了礼与高师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策略,以期更好地在高师教育中推广"礼"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六艺"之一"射"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作为商周时期“六艺”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曾经为古代中国培养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延续又使射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体育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被更多地负载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射侯是我国古代“射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侯的形制、射侯的礼仪及意义等。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进入建设体育强国新的发展阶段,这对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内容,探讨了建设体育强国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基础环境破坏、生存方式变异、传承式微、文化影响力缺失等困境;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视角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体育强国是目标,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经济是基础,完善体育管理体制;“以人为本”是宗旨,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全球化”是趋势,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教育是根本,让民俗体育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