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这个阶段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因此,作文教学中可以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教材,抓住习作契机;先说后写,降低难度;学会修改,多元评价;写真实的作文";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浅深"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2.
滕连花 《广西教育》2014,(13):41-42
一直以来,学生习作的评改都是以"习作讲评课"的形式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参与权,学生对习作评改毫无兴趣,习作评改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多年教学观摩与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课应该是欣赏和修改的集合,让每个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精彩的地方,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生动。  相似文献   

3.
书香童年     
语文园地习作一要求: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学生习作中的"无我"现象产生于习作教学和家庭教育割断了学生"发现"的触角,造成学生习作与生活的分离。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是解决"真我"习作的必然的生命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的是:放归儿童,唤醒"真我"发现;群体学习,激励"真我"发现;师生互动,引导"真我"发现,最终实现学生"真我"与"真习作"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最怕的就是写作文。每次经过一番搜肠刮肚,挤牙膏似的只能挤出一小段文字,还干巴巴的没嚼头。当时的情景真是"苦坐苦思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眉苦脸"。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少受习作之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进行了一些探究。我认为,作为学生习作的引路人,教师应做到心知"度"明,把握好习作教学的几个"度"。一、明晰标度所谓"明晰标度",就是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每个阶段的习作要求和每次习作的  相似文献   

6.
审题指南针:1.认真审题:选择"分享读书经历"习作角度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写自己的读书故事,也可以写读书体会,多谈谈读书让你获得的知识以及明白的道理。"整理采访记录"则基于真实的采访之上。经过实践活动之后写作文,模仿课文整理出采访记录,就可以让自己的习作更加新颖。观看或参加过"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的,不妨学习记录那一次辩论活动。2.回顾自己开展"我爱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从三个习作要求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方面来写。3.建议"分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作文选名目繁多,什么创新作文、想像作文、最新作文、300字作文、500字作文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作文选中的作文,大多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改了又改,失去个性和童趣的文章。学生读了优秀作文后,觉得作文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习作时,也往往不去思考,就翻开作文选,根据老师布置的习作要求,选摘所要的文章。老师在改习作时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听听身边的习作,好处还真不少呢。一、走进生活作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习作中为了让学生能反映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习作评改,既是连接本次习作与下次习作的桥梁,又是教师习作指导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反馈写作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习作评改往往采用教师包办的方式,容易导致写作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师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作文的优劣,不能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一、开放教学内容1 走向大自然 ,向大自然索取习作素材。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自然现象等等。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 ,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 ,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习作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2 走向社会 ,到社会上搜集习作材料。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和其它场所 ,访问各界人士。让学生做小记者 ,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教师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 ,并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如去年我校承办了全国中小…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9,(75):40-41
作文教学在现实中遭遇诸多困境,不仅学生就连老师也头疼。而微习作的建构,契合学生写作的需求。微习作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时时可写。本文简要论述了"微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1.
问卷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后悔的时候?比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很后悔;和要好的同学吵了嘴,影响了友谊,很后悔;由于粗心大意错怪、冤枉了别人,很后悔……请你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不愿意写这方面的事,写别的事也可以。”习作前,我拟定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2.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习作训练有没有序列?"素描习作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采访了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生命过程,走真实的写作之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指导,延展"真我"习作之长度;限时作文,增强"真我"习作之效率;范读评改,提升"真我"习作之档次,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小学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一条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但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人独揽了学生习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一向是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特别是中年级习作指导,由于学生词汇不多,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所以遇到写作文课就提不起兴趣,要么东拼西凑应付了事。"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这句话启迪了我指导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思路,那就是把习作和活动相结合,借此激起他们习作的兴趣,学会了在玩中观察,敢于大胆说,乐于动手写,喜欢互相评一评,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习作能力。本文就这"四部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观察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修改的助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这里讲的是作文城白脸包公审理"隐瞒事件经过纠纷案"的故事。举报者是一个被写进《捉蝴蝶》习作的"表姐"。她在给白脸包公的检举信里说:"我表弟在他写的习作《捉蝴蝶》中,把我(习作中的‘表姐’)捉蝴蝶的经过隐瞒了。  相似文献   

20.
作文大家评     
尹平 《教育艺术》2002,(2):49-4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作文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以往每次都是学生写 ,老师批 ;学生听 ,老师评。老师其中辛苦自不必说 ,关键是其收效甚微。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 ,并不主动去思考自己习作的成败 ,其原因在哪里 ?所以也就不会去理会老师在自己习作中的圈圈点点 ,用意是什么了。每次习作都是如此 ,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呢?笔者在几年来的习作教学中 ,逐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师生一块批改、评讲作文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