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一、唐朝壁画中的屏风美人画的历史背景在讨论中国唐朝壁画屏风的"树下美人图"之前,先看看"树下人物"图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树下人物"图发展得非常早,例如在汉代的沂南汉墓中,就可看到这样类型的图像,表现类似于"树下人物"图的石刻。因此,在汉代的画像砖里,已经懂  相似文献   

3.
辽阳汉魏壁画所描绘乐器种类繁多集中体现在辽阳北园一号壁画墓和棒台子一号壁画墓,主要有建鼓、鼓车、金钲车、琴、长笛等形象内容,前辈学者已有论述。本文通过文献记载结合最新学术研究重新对壁画墓所描绘乐器进行尝试性论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关于墓主的研究一直都是汉代诸侯王陵墓研究的重要课题。受限于材料,有关汉代长沙国王陵的墓主研究相对薄弱,墓主信息很难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以风盘岭汉墓为例,发掘者初步判断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早中期长沙国某代国王或王后,结论略显宽泛。本文通过对风盘岭汉墓出土陶鼎、泥钱和铜镜进行比对分析,在发掘简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墓葬年代为文景之际至武帝前期。继而通过排除法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同时期长沙国国王或王后展开分析,进一步判断风盘岭汉墓墓主以长沙戴王王后的可能性最大。本文还梳理了目前为止汉代长沙国王侯一级高等级墓葬在汉代临湘城周边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认为吴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岳麓山周围分布,而刘氏长沙国王(后)陵主要围绕谷山周围分布。  相似文献   

5.
杜娟  郭秦岭 《兰台世界》2014,(11):78-79
汉代祠堂与墓葬遗址中的舞蹈图像是研究汉代舞蹈风貌的最直观资料,填补并丰富了汉代舞蹈的研究资料。但目前对汉代舞蹈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对图像形式一味模仿,虽形似但神韵不足。  相似文献   

6.
汉代祠堂与墓葬遗址中的舞蹈图像是研究汉代舞蹈风貌的最直观资料,填补并丰富了汉代舞蹈的研究资料。但目前对汉代舞蹈的研究,大多还处在对图像形式一味模仿,虽形似但神韵不足。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文献相比较,中国岩画文献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崖壁石头为载体,以凿刻、描绘为记录手段,以图像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中国岩画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献特殊形式之一,同样具有"考证、辨误、补遗、存史"之功能,对于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史、宗教史、艺术史、民俗史等研究,都是不可缺少且直现形象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淮安运河村战国墓出土鼓车为迄今先秦考古中所仅见,是研究古代车制和建鼓的重要文物。其中的木质车舆构件保存较好,具有固定的形状和尺寸,是复原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该车还有一定数量的木雕板、骨雕饰件、漆绘饰件和青铜饰件,是一辆装饰精美的古代车舆。通过实测和研究,绘制了该车的构件图、组装图和透视复原示意图,并进而复原成车。据此可知该车具有轮小、轴短、舆长而装饰华丽的特征,填补了东周鼓车复原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11.
回溯建库中的主题标引具有一般主题标引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这是因为回溯建库中的主题标引的主要依据是馆藏卡片目录,而非原始文献,这必然增加了主题分析的难度,容易造成主题标引的误标和漏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鼓乐器在汉代音乐中有着比较高的位置,在汉代舞蹈的表演形式中也已经出现了建鼓舞、鼙鼓舞以及盘鼓舞等等。本文通过对鼓乐器在汉代的影响做了一系列分析,总结出了汉代音乐的大概情况以及鼓乐器在汉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列举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回溯建库中所遇的10种常见问题,并逐一给予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透过问题分析反观出以往西文文献组织过程中监督、核查等方面的制度缺失,因而提出应加强对回溯建库工作的认识与管理,使其真正发挥对完善和维护馆藏书目数据的重要保障作用;同时从文献资源藏与用的角度提出应重视回溯建库工作、站在用户使用角度回溯、挖掘曰溯工作附加值3点建议,实现回溯建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晓菁 《兰台世界》2014,(12):88-89
鼓乐器在汉代音乐中有着比较高的位置,在汉代舞蹈的表演形式中也已经出现了建鼓舞、鼙鼓舞以及盘鼓舞等等。本文通过对鼓乐器在汉代的影响做了一系列分析,总结出了汉代音乐的大概情况以及鼓乐器在汉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群中有几座墓葬,在墓室南壁或券门内层的两侧发现砖拼武士形象,有的画面比较完整,有的仅在墓中发现零星散落的画像砖。根据画像砖上的刻划文字,可知这些墓葬中的武士被称为"左将军"和"右将军"。出现这些左右将军画像砖的墓葬,它们形制相同,规模相近,都属于南朝时期。虽然当时现实官员系统中有"左将军"和"右将军"官职,但通过分析小横山左右将军画像出现的墓葬和其他相关南朝墓葬的情况,结合买地券券文和道教文献中的线索,可以推测小横山左右将军可能与道教中的神祇鬼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8.
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壁龛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彩绘仪卫俑,其所佩饰物的形制和色彩尤其清晰,是秦汉佩绶形象珍贵的图像材料,揭示出有关汉代佩绶制度的一些新问题。参照北洞山汉墓陶俑所见实例,可知过去文献常见的"印绶"连称,在实际佩戴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北洞山汉墓陶俑以更直接的"印"、"绶"形象揭示出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方式,即以较细的丝织物"縌"作为系带从而使"印"、"绶"相关联,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出"绶"之构件"縌"的直观形象。此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认为,这批陶俑之佩绶具有早期过渡期的特点,西汉初年的绶带形态尚不固定,朝廷虽已行印绶之制,对不同等级的官秩所佩绶色有简单规定,但尚未如东汉一样形成体系完备的规制,汉绶本身在两汉时期存在变化。在此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印绶制度的发展也存在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绶"作为一种佩饰名广泛使用应在两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佩绶"成风也发生在汉代。  相似文献   

19.
侯旭东在"聚落自名"论证中以晋宋人徐广注解《史记》"伯格长"为依据解读大葆台汉墓"樵中格"竹简与太室石阙铭"阳陵格",王子今则对三例史料字义提出不同见解。两位学者论证时均忽略了纸本《史记》、《汉书》在两千年流传过程中可能因后世字体变化而出现文字舛误。拙见以为传世本史汉《酷吏传》"伯格长"与"伯落长"乃"佰(陌)校长"之误。"樵"字义之一指木制高架建筑,大葆台汉墓竹简文字"樵中"当指汉诸侯王题凑墓葬,"格"指将作大匠属官木工管辖的制作正方形黄肠木的工匠。因诸侯王墓改用正方形黄肠石,东汉"格"字义之一指制作黄肠石的石师,"阳陵格"当指阳陵县管辖的制作黄肠石工匠,嵩山三石阙不是郡太守行使行政职权建造的建筑物,石阙铭文格式与汉代郡太守下发的正式公文不同,铭文结尾处的人名与官府行政管理无关。  相似文献   

20.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