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学语言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自己的教学语方艺术。一、高效的教育性"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授""解"无一不借助语言。教师的语言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掌握教学语言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笔者曾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深深觉得于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半句废话。印  相似文献   

2.
在太原参加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区活动,席间恰有杂志编辑向于永正老师约稿,说是要做一个专刊介绍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先生面带着一贯的微笑对我说:"小何,你写一篇吧。题目就叫《我眼中的于永正》。你是搞作文教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正>崇拜于永正老师是从读他文章开始的。1998年,在《江苏教育》上,我读到《这里是一片语文教改的"芳草地"》一文,文章介绍了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语文教改。在这篇文章里,我第一次读到了于永正先生的名字,也见识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此后,《江苏教育》上陆续刊发了于老师的《导入的艺术(上)》《导入的艺术(下)》《"熏锅屋"》《说"和谐"》等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于永正先生也提到"语文课堂要做到真实、朴实、高效。"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老师对这点是深有体会的。如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正>三年前,那个美好的金秋时节,于永正老师来到我校。两天的指导、交流,让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领略大师教育教学、做人处事风范的同时,重又燃起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于是,借着于永正老师来我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的东风,"于永正工作室"成立了!三年来,于永正老师曾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亲自上示范课、做报告,指导各个年级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育思想深深印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头脑  相似文献   

6.
<正>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其实是把常人也能办得到的事坚持做了下去,那些教育家、名师也是如此。于永正、杨巧云就属于这样的人。一于永正这个名字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如雷贯耳。因为他和魏书生一样,用事实告诉千千万万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在有效的教育下有成才的渴望、成才的动力、成才的信心。随后,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各大中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较高要求。但反观现当代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没有闪光点等现象,故而从发现的艺术、提升的艺术、评改的艺术、下水的艺术、命题的艺术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于永正先生的作文教学艺术,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些许作文教学的思路,帮助小学生提升作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教一年级     
江苏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全国闻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本刊曾在去年第12期的“教育名人录”专栏中介绍过他,并多次发表、转载过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自本期起,本刊在“耕耘录”栏目中开辟“于永正教育艺术随笔”小栏目,陆续刊登于老师撰写的反映自己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及体会的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充分肯定了趣味阅读教学对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于永正趣味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于永正的课堂导入、提问艺术、趣味板画、幽默的教学语言四方面阐述了于永正如何将趣味教学方法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以期对优化当今小学语文趣味阅读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等个儿,头发花白,带一副近视镜。朴素、儒雅、谦恭。年过花甲而精神矍铄。——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就是于永正,在小学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于永正,名字在各种语文教学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于永正。于永正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独特的思考?他所走过的路究竟能带给  相似文献   

12.
朗读不仅是一项单纯的话语活动,也是一门艺术,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还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心中。  相似文献   

13.
又见于永正,还是那位亲切、睿智、幽默的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深秋时节,金桂飘香。在古都南京,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讲课。让笔者感慨的不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待、对《小学教学》杂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4)
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张田若先生曾这样评价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了进去,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了进去"说明于老师重视了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确实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得很巧"则说明于老师能够选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新鲜的习作素材,指导具有艺术性。实施新课程以来,笔者听了许多名师的阅读观摩课,这些课十分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讲究"写"的艺术,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撷取他们读写结合的几组精彩镜头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更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应当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下面以几位名师的精彩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这个话题。一、巧用评价语言,引领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锤炼表达能力于永正《新型玻璃》教学片段: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同文本的对话应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也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如果教师已经对文本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对话,已经对文本心领神会,那么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障碍就根本不是问题。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与文本对话呢?一、品读揣摩"文本"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  相似文献   

17.
课堂以有效为最佳,艺术以经典为最美。语文教学求有效不易,求经典更难。也就是说,有效课堂或者课堂的有效性和经典课堂艺术或者课堂艺术的经典性,是语文教学的向往和期盼。能达其境界者,语文界是不多见的,于永正老师可谓“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章婕 《快乐阅读》2013,(25):92-93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在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散文"类课文占了较大比重,所选的作品多为回忆性散文。面对许多优秀的叙事散文类作品,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感觉很美,却无从言说。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难以将作品中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清晰地剖析给学生。"满堂灌"固然是一种诟病,但苍白无力的让学生"满堂读""满堂悟",难道不是一种语文教学"低效高耗"的顽症?作为语文教师,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作品,透过言语现象把握言语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等个儿,头发花白,带一副近视镜。朴素、儒雅、谦恭,年过花甲而精神矍铄。——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就是于永正,在小学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于永正,名字在各种语文教学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于永正。  相似文献   

20.
方铁桥 《阅读与鉴赏》2009,(7):51-51,30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