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识于永正,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专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正在筹备出版,其中有几篇言语交际作文要我做点评。捧读那些课堂实录令我拍案叫绝。作文竟能教得如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而又如此开合自在、灵活有  相似文献   

2.
中等个儿,头发花白,带一副近视镜。朴素、儒雅、谦恭,年过花甲而精神矍铄。——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就是于永正,在小学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于永正,名字在各种语文教学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于永正。  相似文献   

3.
喜欢上于永正老师的课,缘自2006年秋天听他来海阳讲授《第一次抱母亲》。那两节课让我真正领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心同学生一起游弋于曼妙的语文殿堂。所以,偶遇《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我便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在无数个空暇里认真品读。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边读边学,边学边用,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从此变得充实而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一 课前预热,自然导入 师:我姓于,叫于永正,山东莱阳人。听到我说我是今天上课老师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于永正,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人皆知,因为大家经常听他的课,读他的文章。可以这样说,于永正是当代最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最近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于永正教育文集》(6卷,近200万字),让我读出了一个智者、一个仁者、一个教育家于永正。下面仅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为例,看看于永正为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都有着哪些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箴言。  相似文献   

6.
片断一(谈话导入)师:谁听见了刚才报幕的老师说我姓什么?生1:你姓齐。生2:你姓于,叫于老师。师(板书):于永正。师:你们能不能笑眯眯地称呼我?生1~5(笑眯眯地):于老师。师:你们还可以叫我什么?生1~10:于老师、于永正老师于爷爷……于伯伯于永正先生(shēng)师:是啊,我比你大,我是先生(shēng),你是后生(shēng)。(学生被逗乐了)我是老师,应该叫我先生,应读轻声先生(sheng)。师:有没有敢叫我于永正的?(生沉默了片刻)生1:于永正。师(拉着这名学生的手):到!终于有勇敢的站出来了。(生1激动得满脸通红,乐得合不拢嘴)师:叫我于老师、于永正老师…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到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实例: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8.
认识于永正老师始于文交。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专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正在筹备出版,其中有几篇言语交际作文要我作点评。捧读那些课堂实录令我一唱三叹、拍案叫绝。作文竟能教得如此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而又如此开合自在、灵活有致,实在是见所未  相似文献   

9.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讲课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听相声,小品一样开心,这是为什么呢?这充分说明听于永正老师的讲课是在进行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注意体现语文教学的美的魅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让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提高语文素养。我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美感,做了一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0.
一、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感悟语文味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初读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吹吹这美丽的蒲公英啊?"学生用诚恳的眼神望着我,我相机播放蒲公英随风飞舞的画面,并把文中兄弟俩一同玩耍的情景作为解说词,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当说到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了我的脸上时,我又问道:"你有什么感觉?"由于前面的动画、音乐以及我的语言描述,孩子们都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师父于永正多次对我说:“语文是一种技能,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教小学生,靠的是工夫,要‘手把手’地教。”  相似文献   

13.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然而,我以为,教语文,其实不简单。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领域里,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十年前,初为教师的我读了前辈们向我推荐的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一书。这本书中的实例和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引导着我的教学工作。近期,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从书中《熏锅屋》一文中又受益颇多。说起"熏锅屋"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解。于永正老师是徐州人,当地人管厨房见"锅屋",套用徐州的一俗语,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意思为新盖的厨房的墙壁再洁白,日子久了,也会被油烟熏黑。于老师认为,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评、议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于永正老师无疑是个成功的教师,他的课不仅深得学生的喜爱,而且得到广大教师的喜欢。 对于于老师的成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获得不同的启示。我以为,他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把语文教学常识做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6.
去年暑假,我有幸赴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暨甘肃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于永正、窦桂梅和戴建荣三位名师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及学术报告,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17.
又见于永正,还是那位亲切、睿智、幽默的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深秋时节,金桂飘香。在古都南京,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讲课。让笔者感慨的不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待、对《小学教学》杂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对名青年教师来说,能与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上课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如果能在课后聆听于老师评课,展开对话与交流,那无疑是青年教师梦寐以求的。而我,居然都幸运地得到了。  相似文献   

19.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从大屏幕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执教: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于永正 时间:两课时 生:我从"执教"这个词中知道您是今天上课的老师,姓于,叫于永正.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显然,教育家的意思就是说,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潜移默化,而潜移默化就是美育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