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进入课堂就是开始了一种内心的旅程.观课不是身在教室,心在别处.观课不能冷眼旁观或隔岸观火,观课者除了用学生的视点来阅读课堂,还应该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来阅读课堂、理解教师、理解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2.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  相似文献   

3.
广州,一直被外来人奉为“扭钱”的天堂,也一直是外来者的寻梦之地。“生活在别处”,我们总期望另一种经验外的生活经历,当真的生活在别处时,我们才恍然,羁旅在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别处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借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为题:生活在别处。生活是平凡的人们于俗世红尘中日复一日地度过年岁。它在眼前,却也在别处,也许是一个转身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不知道别处如何,我只知道我们学校的办公室常常"火光冲天","点火"的自然是学生。"摁倒葫芦起来瓢",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初时怒发冲冠,转而愁容满面,再加上长吁短叹,恨铁不成钢之意尽显。这"火"从未断绝,不是在你的领地,就是在我的战场。"头痛。"我有天就对学生喊过。  相似文献   

7.
画画需要有真情,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一切动人之作,无不是绘画者对于生活的真情流露。清代画家戴熙谈创作感受道:"画当形为心役,不当心为形役。天和饱畅,偶见倪端,如风过花香,水定月湛,不能自己。起而捉之,庶几境象独超,笔墨俱化矣。"可见"不能自己"其笔墨受之于心,为"心"所指挥。只会玩弄笔墨,不知表现情感的重要性,必为笔墨所误。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清末社会转折时期的龚自珍,作为先进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思想实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他早年曾致力于依靠"天"的权威以实现自己改革现实的理想,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障碍,以及自己官微言轻,使他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于是,他从对"天"的迷信转向对"心"的膜拜;在经世致用思潮中,他虽崇尚"西京"今文经学,却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自我矛盾的哲学体系中,他最终走向了"心本体";晚年受菩萨戒后,龚自珍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便彻底完成了他回归"心本体"哲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中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一筹莫展?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关注的。这种关注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即教师用关注之心"点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动起来,这样的美术课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跟着希望在动……"在我看来,这句歌词正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高三生活并不痛苦,恰恰相反,它很幸福。  相似文献   

11.
"池塘中荷花谢了,秋风中叶在飘零,黑板上粉笔化作了痕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带着一颗诗意的心,触摸生活的脉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倾吐而出,这便是创作。然而,面对孩子们如此广博的写作源泉,却不能及时地用心扑捉到的尴尬场景,我尝试了如下引导:一、从"小"处切入,获取材料生活是广阔的,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一事物、每一现象,特别是每一瞬间切入,获取生动、鲜活的材料。一是用心触摸每一事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最鲜活,流动的美就是自然。你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心与心交融而和谐,儒家礼乐生活化,科学家圣贤化,政治经济不再是社会的中心,仅仅是对人们生活的保障。唐君毅将他的这个理想社会称之为"太和世界"。  相似文献   

13.
兰波,一位并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天才诗人,在曾经的索邦大学留下了一句属于全世界的隽永诗句:“生活在别处”。那是个仅仅由4个法语单词组成的句子,却渗透了关于生命最深刻的思考。别处,即不在这里。这便是生活的样子,永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咫尺天涯,生活种种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感受、去发现、去体悟的。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在当下的环境,生活的诗意旱已所剩无几了。物质的极大满足,带来的却是精神的极度匮乏。无数人打着生活的幌子。忙着赚钱。忙着算计,忙着力争上游。忙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可忙碌的人们到头来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这实在是一个只有目标,却没有理想的时代。修身与求索,就是要寻找那“别处”的生活,寻找那遗落的理想。要知道你的心在哪里,生活就在哪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生命的终结。那是读到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那是路过一处风景时的怦然心动,那是回忆过往种种的恬静英好……张扬地活抑或从容地过,都不过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之下8篇文章,关乎追求,关乎财富,关乎远行……对于生活的迷惑每个人都会有,希望作者们的思考与感悟能对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月度声音     
"这枚金牌对我意味着很多,我会变得更有信心,生活也可以过得更好,可以让我的父母生活得更好。"——周洋" 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于再清(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15.
双语阅读     
[第6期名家译文]我的心呀在高原王佐良 译我的心呀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我的心呀在高原,追赶着鹿群,追赶着野鹿,跟踪着小鹿,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再会吧高原!再会吧,北方!你是品德的国家,壮士的故乡,不管我在哪儿游荡,到哪儿流浪,高原的群山我永不相忘!再会吧,皑皑的高山,再会吧,绿色的山谷同河滩,再会吧,高耸的大树,无尽的林涛,再会吧,汹涌的急流,雷鸣的浪潮!我的心呀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我的心呀在高原,追赶着鹿群,追赶着野鹿,跟踪着小鹿,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第6期自…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别处     
许多人现在都喜欢说“活在当下”。他们用这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踏实、务实,也用这一个词来总结和归纳经过种种历练后对生活的感悟。“活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态度固然重要,但生活的内容和色彩却需要更多别处的东西来丰富。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生活可能更多是“在别处”的。什么是别  相似文献   

17.
少年沈从文的特殊经历铸就了他对生活的感恩之心,青年沈从文的甜美爱情滋润了他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壮年沈从文经历的峥嵘岁月则让他重拾对生活的感恩之心。"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析了米兰·昆德拉的创作风格及其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做公安工作的人常说——在这里工作,心会比在别处老的更快,一般衰老的速度会比常人快4-5倍,几年下来你便可以"处变不惊",或是说"见怪不怪"。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心真的仿佛老了近二十岁,但我衰老的状况与常人不同,上班的第一天我的心就从  相似文献   

20.
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要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唤醒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习走进学生生活,提供充分、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用"脑"去学习,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验,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感悟,去理解。使其想动、会动、乐动,做到心与心的交融,情与知的碰撞,撞击出灵感与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