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一、"农本"与均田思想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针对北宋重科举轻教育的局面 ,提出要重视地方州县的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促使宋代产生了一系列专科学校并出现了第一次兴学运动  相似文献   

3.
宋人学记之名称、内涵与<礼记·学记>都有着极深的渊源.范仲淹"庆历新政"之"庆历兴学"是宋人学记兴起的直接原因;王安石"熙丰变法"再一次借助政治力量把学记创作推向高潮;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影响至巨,李觏、范仲淹、欧、曾、王、苏等古文大家之学记遂成"千古不可磨灭"之作,并形成了学记独有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轨范.  相似文献   

4.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觏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既为范仲淹庆历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又是王安石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在教育上注重治国安邦和培养贤才的巨大作用,他终身以光大儒学为奋斗目标,以儒家学说为教育基本内容,提出了“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的人性学说。重视学习,强调人才成长离不开教育,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李觏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有志之士纷纷挺身而出,要求进行变革以挽救危机。李觏便是其中一员。在学术上,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开宋代义理先河。在思想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是宋代功利主义先驱。在政治上,他追随范仲淹,拥护“庆历新政”,提出了一整套通变救弊的革新主张。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李觏与王安石之间存在直接的交往,但重要的是两者的革新思想基本一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王安石将李觏的理想付诸了实践。李觏与王安石以非主流的身份同占据宋学主流的程朱理学相对而立、相映成趣,并对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主的事功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的"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是"废科举,兴学校"。沙元炳利用这一时机,在家乡兴办多种学校以实现他教育救国的愿望。沙元炳的不懈努力使如皋地区成功确立了由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部分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思想主张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的教育经历;并简述庆历兴学的原因及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庆历兴学”的深刻影响。最后对范仲淹及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一生勤于教育,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11.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到五年三月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神宗熙宁四年到元丰八年王安石主持的熙丰兴学和微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三年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是为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而产生的,是北宋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次兴学虽然终告失败,却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教训。本文拟就这三次兴学的特点和失败原因作些论述。三次兴学实际时间共三十六年,若自庆历四年算起,到宣和三年为止,则前后逶迤近八十年。总括三次兴学,我以为全部内容尽在科举制度改革和振兴官学两个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觏(1009—1059年),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是一个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在政治上他是有名的“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李觏生活在北宋中叶。其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同中小地主的矛盾,北宋王朝同辽、西夏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面对这种政治局势,一些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思想家,为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范仲淹及其庆历新政,学术界历来十分关注。近年来学界对范仲淹及庆历新政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领域已经遍及到了范仲淹的方方面面,并有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趋势。具体到范仲淹思想的研究,学界前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仲淹民本思想、改革思想、儒学思想三个角度,对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作一简要概述,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在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中,我们发现梁启超对于教育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多有其独到之见,他主张变科举、废八股,改革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热情地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广泛宣传介绍到中国,为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创建在认识、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产生过重大理论影响的思想家、书院教育家,李觏充满“庶民”特色的“礼”论以及他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政治影响,并且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使庶民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而在属于自身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了真实的价值担当。这反映在他与胡瑗关于“民之于礼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李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18.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完善.而在教育方面则通过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它推上了一个高峰.三次兴学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它们又都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三起三落发人深思.本文就具体分析一下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指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三月到五月三日由范仲淹主持的第一次兴学;第二次兴学是熙宁四年到元丰八年由王安石主持的;第三次兴学运动是徽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三年由蔡京主持的.在历史上分别简称为“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它们是为了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才而发动的,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负两方面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轼对教育问题甚为关注,他倡导兴学设教,注重教化的作用,但并不过分夸大学校的功能;论证学与道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校教育应通过严格、有序的教学保障人才的规格质量,以此为选拔人才提供资源,并就科举考试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苏轼丰富而独到的教育思想所蕴涵的理念精神不仅充实了古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打出“维新变法”的旗号,在全国广泛推行所谓“新政”,以此作为挽救政治危机的手段。“废科举,兴学校”是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各省着原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兴学与改革科举同时进行。1905年9月,清廷宣布从丙午(1906年)科开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同时责成各省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小学堂,慎设师资,广开民智。”甘肃的近代学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