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一文,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内容形象层,包括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内容整合与画面还原;二是情感内涵层,主要阐释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内涵;三是描写技巧层,主要揭示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前两个层次聚焦文本内容阐释,重点关注文本"写什么",第三个层次关注文章建...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各个时期的教材里,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散文文本都是选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与散文文本的阅读对话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头戏。从品味语言出发,引导学生把握引发作者情感的对象特征,领略作者寄寓的情思感悟,赏析作者构思行文的独具匠心,自然是散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可散文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审美意韵,因此在与散文文本对话中自然有其个性的要求和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记叙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的话,那么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考查便是学生与文本、出题者之间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又与文本学习中的对话不同.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是开放性认同解读.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自由地与文本、与作者做最直接的对话,体会文本的内涵.老师也可以从自身的阅历与积累出发,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层的对话.考场对话则不同,主要是揣摩作者的创作心路,了解创作旨意,体会创作情感,品味文字之美.考场上的"对话"有两次:一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是做题者与文本对话之后,由出卷老师拟出话题的对话,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平台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是随这一对话品质的不同而释放不同内涵的。读者有立足文本意义、融入个体的文化背景、生命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力,文本有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作的必须被尊重的本意,它蕴涵着作者特定的认识、思想、情感,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甚至是偶  相似文献   

6.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7.
文本细读有助于准确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细读主要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它注重文本的语境及隐喻,感悟言语的多义张力,其核心是以文本语言为基础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受,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教学可以从品味文本语言、感悟作家情怀、探究核心问题、剖析艺术手法中确定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基于文本解读、文章体式、学情分析和认知规律。"贵在有‘我’"是散文的本质特征,而重"理趣",则是散文的艺术特征。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从散文的基本特点出发,通过对作者所描写的人、事、物的感知把握,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文本的知音。在解读文本时,要"入境"、"入情",这样才能品味语言的精妙,触摸作者流淌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也才能挖掘文本的潜在空间,平等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的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除了这一交流之外,还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种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就要求读者把阅读文本看作是和活生生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碰撞,使读者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达到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就要求读者把阅读文本看作是和活生生的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碰撞,使读者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达到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朱玛 《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55-156
"深乎其中",指的是能深入阅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往"作者独特的经验里"走,往"散文里"走。"出乎于外",指读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和价值取向。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心灵的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对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赏析。本文将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粗鄙做法,初步探究散文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绍振教授曾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但现在的散文教学,往往少了情感的张力,少了感人的力量,缺失了审美意韵。教散文,离不开情感二字。而要使课堂具有情感张力,只有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对话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汇聚成河,不断撞击,从而汹涌澎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慧眼识珠,找准阅读教学之路1.细致深入地解读文本,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首先,教师要"裸读"文本,与文本准确对话。要细读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其次,教师要循序渐进,与文本深度对话。要贴近文本,从语言、结构、主旨等方面,由浅入深品味解读,发掘文本内涵。再次,教师要多角度审视文本,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多维感悟文本内涵,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提取其养分;捕捉文本的闪光点、探究点,充分发掘文本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信息.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情感,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解读散文.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来解读文本,旨在提高散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7)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对话的共鸣活动。以"与文本对话"来组织调控教学诸要素,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这既是方法论,也是教学观。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文本解读是必要手段,更是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高效之根本。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围绕文本,实现目标;尊重作者,平等对话;披文入情,生成精神;尊重学生,有效引导;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韵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  相似文献   

20.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某些策略,感悟到一种对话的高妙境界。对话的基础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语言,关注形象,体会情感,品味思想;并且应该努力调动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阅读感受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作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作者、和教师实现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