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一、秧歌和秧歌锣鼓秧歌是农人插秧、耘田,在田里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的一种歌。如你愿更文雅一点,可称它做农歌、田歌;但有时牧童放牛、村妇采茶、樵夫打柴、船夫荡桨、渔夫撒网也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或独唱这类的歌,因此,有些地方称它做山歌、采茶,有些地方又称它做樵歌、渔歌、船歌。  相似文献   

2.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3.
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这些材料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4.
论采茶     
京剧《小放牛》是我们长看的戏,牧童哥和女娘对歌一阵完事,情节和组织都不像舞台戏,因为是太简单了。《采茶》和《山歌》有人说是一种东西,有人说不是一种东西,拿《小放牛》做它们的解答是最有趣的。《郁林州志》说:"元宵以前,乡村中有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牛曲。"《小放牛》是《竹马春牛戏》移上舞台,可无疑义了。牧牛哥虽不骑春牛,女娘虽不骑竹马,拿马鞭子代牛马是旧剧的老例如此;但他们所唱的是《采茶》还是《山歌》却又不能一  相似文献   

5.
电讯如歌     
我们常说岁月如歌、人生如歌,今天,当我们读过这篇记叙如歌人生、如歌岁月的电稿之后,在轻轻的心灵震颤与淡淡的人生哀愁之中,我们禁不住要赞它一句:电讯如歌。 这是一支送别的歌,唱给几亿人儿时的伙伴,唱给50年朝夕相处的老友,唱给以小狗史诺比、笨头笨脑的主人查理·布朗为中心的那个庞大的、活蹦乱跳的卡通家族,唱给“陪伴我们成长,分享我们童年喜怒哀乐”的虚拟的又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一群。人们在史诺比们的陪伴、簇拥下走过童年、走过青年、走过壮年,跨过了新世纪的门槛,这道门槛却突然无情地将史诺比们挡了回去。此时此…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四县交界上,由各地歌手组成演唱小组找其它小组对唱,一问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岷山的支脉,这条支脉因为一答,相互诘难,进行竞赛,谁的歌多,谁唱得好,一座山而闻名,这就是著名的莲花山。莲花山古称西就算优胜。“洮岷花儿”就是在莲花山花儿会或其它崆峒,早在明朝之初就被辟为佛教和道教名山,它的地方浪山会上演唱的。因此,“花儿”的原始名称也主峰海拔3578米,顶峰高耸,形如莲瓣,又恰似莲蕊叫“唱山”或“山场”。“唱山”或“山场”的山区而得名。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犹如一朵初必是当地较有名的…  相似文献   

7.
苏州桃花坞,自明清以来,就以江南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而闻名于世。苏州年画里有一幅《采茶牛图》,图中录有一首《采茶山歌》。本文通过对这首歌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探讨“采茶山歌”历代的流传和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8.
竹枝词原名竹枝,又名竹枝歌,竹枝曲,是一种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中传唱的民歌,鄂西与川东一带是它的发源地。这种古老的民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并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演唱时手执竹枝或花枝;或在歌词中插入“竹枝”、“女儿”等衬字。由于它植根民间。源于生活,并且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受到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9.
最近,和一群本地文友相聚,相聚时谈起我们本地报纸星期刊和文艺副刊的用稿情况和对本地作者作品的态度都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说现在的地方报纸副刊和星期刊开始重视外稿、甚至名家的作品,而对本地作者的作品刊登的越来越少,对本地作者没以前那么热情了。认为这种情况不正常了,不利于本地作者的成长,也不利于本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翻阅报纸,常看到有些新闻报道随便给所报道的人物加“封号”。诸如什么家、星、帝、后、王子、状元、大王、天皇等等。这些“封号”,如果恰如其分,与人物的身份、事迹相当还说得过去,如果滥封,则难免引起反感。比如有的人刚在某个地方题写几个字,便称之为“书法家”,有的歌唱演员唱了几支歌,便称之为歌星。还有“影星”、“球星”、“笑  相似文献   

11.
长路漫漫是如何走过宁愿让乐极忘形的我离时代远远没人间烟火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愿我可——林夕作词《我的快乐时代》这首歌完美无憾,都因为它的感情高低抑扬——是的,《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几乎是林夕"心简系列"中文章最偏感性的一本,充满了私人感情的贩卖,笔调诚恳得直叫人不忍  相似文献   

12.
某报于1997年4月22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廉政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报道配有插图;插图说明为:“日前,《廉政歌》曲作者之一的作曲家王平东先生,来到某市一个实验小学,教同学们唱《廉政歌》。”面对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高唱《廉政歌》的图片,笔者对新闻照片的导向性却有了一点想法。这则图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无可厚非。但笔者以为,图片也是新闻,它同样有一个导向性问题。高唱《廉政歌》的拍摄对象当首选各级党政干部,用一群小学生张回学唱的镜头来证明“强烈反响”,这未免显得有些简单和牵强,且不说组…  相似文献   

13.
撷西部民乐之瑰宝,传天上人间之绝唱。被誉为“西部歌王”的音乐家王洛宾,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改编、创作了千余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祖国西部民族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的经典之作。美国著名歌唱家罗伯逊把《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誉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作为东方经典编入史册。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  相似文献   

14.
最近,接触了两件文艺作品,一件是大型电视连续剧《猎杀》。这部戏是抗战题材的作品,而其主题曲却是《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这支歌诞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主题是表达翻身解放做了主人的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一首新中国建立后才诞生的歌曲,却成了抗日战争时间电视剧的主题曲,这不是成了"时间交响"么?另外,  相似文献   

15.
翻阅报纸,常看到有些新闻报道随便给所报道的人物加“封号”,诸如什么家、星、帝、后、王子、状元、大王、天皇等等。这些“封号”,如果恰如其分,与人物的身份、事迹相当还说得过去,如果滥封,则难免引起反感。比如有的人刚在某个地方题写几个字,便称之为“书法家”,有的歌唱演员唱了几支歌,便称之为歌星。还有“影星”、“球星”、“笑星”、“舞星”等等,不一而足,真是天上的星数不清,地上的星也数不清。给人物加“封号”,有些是被报道的人默许的,比如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06,(31):21-21
“想唱就唱,唱出漂亮,保持身材是我最大的梦想!”纵情放歌的同时,完成瘦身美体——这就是目前最热门的瘦身方式。 这个神奇的唱歌减肥法源自日本横滨市一家颇负盛名的福田医院院长福田伴男先生。他指出,想要减肥,一定得先燃烧脂肪。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来3位女性分别唱5首歌曲,每人的曲目都一样,在唱完之后测量她们体内的中性脂肪值。结果三人的中性脂肪值全部降低了,其中二人更降低了一半。不信?一起来试试,“嗨”歌的同时轻松瘦身,尤其是唱王菲的歌特别有效!  相似文献   

17.
广播节目《每周一歌》似乎就是我们回首青春时期音乐记忆的一条线索,我清晰地记得从1979年起,我在不同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里所听到过的歌曲,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太阳岛上》《战士第二个故乡》《黄土高坡》《三百六十五里路》……,一长串人们耳熟能详、经久难忘的歌曲,最初大都是随着《每周一歌》的推介,唱遍大江南北、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每周一歌》节目也成为从中央台到地方各家电台最受听众欢迎的品牌之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广播节目多样化趋势的发展,《每周一歌》节目却渐渐远离了听众,…  相似文献   

18.
我国首部汉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即将由长江文艺出版”开了歌头莫住声;要唱古往与今来、或唱昆仑与五岳;或唱开天辟地人或唱稀奇并古怪;或唱黑暗与混浊。我国首部汉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历经20年曲折,终于有了第一个正式出版的文本,长江文艺出版社将于4月份隆重推出。《黑暗传》主要为神农架地区打“发鼓”时唱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饨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痤、盘古、女蜗、伏受、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英雄人物在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20世纪 80年代初,《黑暗传》经神农架林【文化局干部胡崇峻收集.整理、披露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认为它可作为“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来看待,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此次正式出版的《黑暗传》共有5000余  相似文献   

19.
古人管校对叫“校(?)”,汉代刘向在《别录》里指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我们今天的“唱校”——一方唱原稿,一方看付印样,正是古代的所谓“(?)”。不过现在的唱校方法比古代要复杂多了:有一人唱稿一人看样的,也有一人唱样一人看稿的,还有一人唱两人看、一人唱多人看等种种方法。目前报纸校对技法中,唱校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有些报纸几乎从初校到付印都用唱校。它的优点是:第  相似文献   

20.
明代民歌常用茶来作为情爱的比喻,茶是婚姻的符号.明代茶区流传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有一定反映.利用明代民歌中有关茶的资料来研读明代历史有其特殊意义,这些材料真实地呈现了民间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