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宋岭南诗词中的"芭蕉"意象有侧重外在形态描写而不注重内涵寄托的特点,较为常见的有"蕉林""蕉和荔""红蕉"这三种表现内容。造成唐宋岭南诗词中"芭蕉"意象数量少且内涵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一意象在唐宋时期的泛南方化倾向;二是受到南贬文人复杂内心感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领悟意象的能力决定了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而然在苏轼的诗词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寓情于景、以情动人的写作手法,所以需要学生通过对意象的领悟来理解诗词的内涵及情感。本文从苏轼词作中的意象入手,着重分析了不同情境中的典型意象及其内涵,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苏词的丰富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本文试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悦之雨、愁苦之雨、清雅之雨、禅理之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一、喜悦之雨在喜雨诗中…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9年第6期发表的张春旺老师的《“改”后你“正”了吗?》,对古诗文默写中的几组音近字和形近字进行了区分,很有借鉴性。但有一处细节,即在区分古诗文中的“燕”与“雁”时,张老师认为“燕”是小燕,不是候鸟,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笔者对古诗文中的两个常见意象“燕”“雁”再做辨析并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6.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  相似文献   

7.
"燕"和"雁"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读音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古诗词默写中常将其混淆,那么,该如何区分这两字呢?  相似文献   

8.
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从诗词体裁出发,将小调"浪淘沙"从杂曲歌辞、双调令词、商调慢曲三个角度加以统计、梳理,可以进一步认识"浪淘沙"在唐宋诗词史上的地位,并体味此调在不同体式下的情感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如古人诗词中常出现“月亮”的意象,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的情调。在唐宋诗词中,诗人们除了爱用月亮作意象外,还较多地使用了“杨柳”的意象来表达各种情调。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一.生意盎然、绿阴凄凄的早春意象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11.
梧桐意象、梧桐·雨的组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然综观晚唐五代词作,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则是第一次成功运用"梧桐·夜雨"意象入词的典范,它对后世词作泛用"梧桐·夜雨"意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有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于物的形象化显现,它要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东西,是对"意"的主观创造性的表现.本文以唐宋诗词中的云水意象为例,论析蕴含于其中的审美特质和禅悟内涵.文章指出,云水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蕴含和表现着离愁别绪和闲淡野趣.文章还从禅宗哲学的角度.揭示云水意象所蕴含的深层禅悟内涵,指出云水意象体现了空灵无住、水月相忘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14.
"温故知新"是孔子提出的"为师"标准,但依然适用于当今,尤其是高校古代文学唐宋诗词的教学。这是因为有很多唐宋诗词作品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温故知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举例,分析归纳,揭示出月亮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喻义,并通过对唐宋诗词作的心态分析,揭示出“男子作闺音”现象的社会背景,作的心理原因,以及这一现象在整个中国学史上的独特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飞飞 《考试周刊》2013,(22):30-31
<正>意象概念的引入,使得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由初中阶段的宏观体会转变为微观赏析。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表现在诗歌艺术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意象就是(物)象与(情)象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可谓众多,其中"楼"意象更以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意象中最别致的一个文学意象。人教版高中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楼"的意象  相似文献   

17.
姜艳 《考试周刊》2013,(99):22-23
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碑,是世界文坛的瑰宝。色彩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暗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归化和异化为翻译方法.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不同译例,对比分析唐宋诗词中色彩意象的英译.探讨其蕴含的文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在十分左右。在实际教学中,任何版本的教材中诗词教学所占比重都较大,例如苏教版除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的诗词以外,还专门编制了《唐宋诗词选读》。教师在诗词解读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然而一般情况下只是关注标题、意象、抒情词句、作者以及书下注释等,却忽视了诗词以外的问题设置。往往这些问题也会给考生解读诗词很大的提示,甚至成为解读此诗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梅花在唐宋诗人的作品中作为一个光鲜亮丽的意象群被深受喜爱。这个意象群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开放的季节为寒冷的冬季并带有芳香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是诗人对梅花这两个自然特征的审美人格化。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和坚贞不屈的品格,正好与历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因而是唐宋诗人描绘歌咏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杨柳"这个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呢?诗词选修的学习中,老师常这样问学生.应该是送别,感情一般是缠绵、哀怨的,学生总能快速而准确地回答,足见老师对诗词基本意象内涵的反复强调是有效果的.一提"月亮",往往是游子"思乡",一提"菊花",往往是隐士"不畏权贵,追求淡泊".借助于意象的解读,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内在情感,这是诗词鉴赏的基本任务.除此以外,我们会重视诵读,炼字,尤其重视表现手法的鉴赏,虚实结合,化静为动,托物言志等等.但是,选修阶段对诗词意象的鉴赏是否就在这样的层面上进行呢?我们知道,古典诗词的基本意象就是那样一些,各自都有特定的相对稳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