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嵇康论     
嵇康是三国时魏末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愿效力于司马氏,最终被司马氏所迫害。但其高风亮节的情操为后人所敬重。  相似文献   

2.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3.
在正始名士中,大多数是拥戴曹魏政权并因此而殒身于司马氏屠刀之下的一代新贵,诸如夏侯玄、何晏、邓谧、李丰、王广等,也有少数党于司马氏的名士,其中钟会未得善终,卢毓事迹平淡,而傅嘏却始终是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并在关键时刻为司马氏之代曹魏立下了特殊的功勋。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晨强 《考试周刊》2011,(11):18-18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因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据《晋书》记载,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擅长弹琴"。只可惜,这位多才多艺的名士,偏偏生于魏末晋初的乱世。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当时不合作的名士很少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阮籍对司马氏的拉拢利用虽持敷衍的态度,内心却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  相似文献   

5.
阮籍为了躲避司马氏和曹魏政权的斗争,主动要求到东平做东平相,其所作《东平赋》批判和讥刺了司马氏暴政背弃仁义道德、残害忠良,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哀愁的愤懑情感,表达了隐逸避世、全身远害的愿望。在艺术上,《东平赋》主要采用比兴象征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章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对前人的辞赋艺术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嵇康一生有不少矛盾的表现,他本质上是一位养生主义者。追求思想和人身的自由,以及健康和长寿,因此他不肯当官,也不愿意出事其他政治活动;他两次拒绝司马氏的征召,并非政治上的表态,而是为了养生。了解嵇康其人最重要的文献是他的《养生论》,其养生长寿之道归纳为一个字,就是"和"。  相似文献   

7.
王丹 《培训与研究》2006,23(6):10-12
魏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非常混乱的时期,无数士人被卷入政争当中,成为司马氏集团在篡魏自立过程中无辜的牺牲品。在当时“名高于世”的嵇康虽未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却仍被冠以“乱教”“非毁典谟”的罪名而惨遭杀害。他的死既是中国古代士与政权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也是他自己人生选择的必然结果。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便造成了他惨死于司马氏屠刀之下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作为魏晋之际重要的政治人物,贾充竭力协助司马氏扫除异己、巩固权势,甚而不惜背上弑君之罪,为亡魏成晋立下汗马功劳,从而跻身于统治核心,与司马氏结成了特殊关系。西晋初年,贾充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矛盾冲突的焦点,这与他在魏晋禅让过程中的表现有直接关系。透过贾充这个人物,可以看到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早就隐伏着深刻、复杂的矛盾,这是西晋政权凝聚力、皇统合法性匮乏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魏晋之际,司马氏控制朝廷大权,众多曹魏旧臣子弟纷纷向司马氏靠拢.由于父亲杜恕与司马懿的旧怨,杜预的政治前途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个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京兆杜氏大族地位的接续,杜预审时度势与司马氏联姻,成功地实现了政治上的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10.
兵户亦称士家、兵家、营户和军户、凡世代为兵之家是为兵户。兵户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形成于曹魏。两晋时期司马氏政权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专制统治地位,保证军队里有一定数量固定兵力使用和兵源的供应,于是就发展了曹魏的兵户制度。本文就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原因、条件和兵户社会地位为何卑贱诸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一世族地主占有大量劳动人口,致使国家编户日益减少,兵役来源不足,是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首要原因。在世族地主支持下建立的司马氏政权,完全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世族地主依仗特权地位,在兼并土地的同时,又大量兼并劳动人口。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①。官至将军  相似文献   

11.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阮籍是魏晋玄学人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但魏晋乱世并未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在政治上,他处于一种失意状态。他企图用醉酒昏酣来摆脱这种生存困境,但终究无法解脱。强烈的孤独感、紧迫的时间感、命运的无常感又使他处于个体的生存困境之中。他想通过游仙、隐逸的方式来解脱,但最终还是失败。他的82首咏怀诗表现的正是他在生存困境中所产生的生命忧患感。  相似文献   

13.
何谓艺术作品的规定,是西方美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康德从主体论美学出发,把艺术作品规定为天才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的天才论的艺术观。与康德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存在论,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敞开,以及存在及其对艺术作品的规定,从而克服了康德主体论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就力图为艺术作品寻求某种规定而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某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但他的形而上学与一般的形而上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分析来"拒斥形而上学",对哲学,特别是传统哲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他看来,命题的意义来自经验事实,其实事实也只不过是主观经验范围的东西;从他的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体形而上学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杜威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完成了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它所具有的现实意识、生存视野、辩证精神等当代视界,归功于杜威把实践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但在否定大写主体与大写理性的同时,杜威否定了理性不在场的可能性,走向了在场形而上学.他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听、看、思都简单等同于旁观者的认识与镜式的反映,因而其教育理论既有时代的贡献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时代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他的著作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无可置疑.阅读康德虽然是对人们智力的一种考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康德的一种借口.康德是思想史上的悲剧英雄,因为他在古典形而上学已将倒塌之际力图力挽狂澜.康德学说里四处可见的矛盾使他的思想迄今仍拥有一种活力.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然而对周敦颐的学说及学派性质历来颇有争议。本认为,周敦颐“开山祖师”地位的确立,主要表现在从儒、道融合的角度为儒学的复兴开启了新的方向。周敦颐对理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引进道家思想资料构建的理学体系奠定了理形学上学、宇宙论的基础,更在于他的儒学改造为以后理学家兴建儒学的新形态 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随着其修养进境而发生变化。他早年基于对仁的自觉体认,认为占筮和德性存在矛盾,从而忽视对《周易》的研究。在晚年,他体验到德性修养不仅是内心的自觉省察,还具有生化万物、普润万物的本体性,从而具有了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以圣者的襟怀将"天"作为这种建构的主导因素,在《诗》、《书》观念的引导下将目光转向了以言天道为主的《周易》,实现了由占筮和数理到德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不仅是“五言之冠冕”,而且在其它领域都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应该给予其全新的,准确的历史定位。政治上,执着追求,“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学术上,玄学修养冠绝当时;文艺上,诗文书画堪称独步。其追求精神、综合素质、巨大成就,元嘉时期无人能出其右,被称为“元嘉之雄”。  相似文献   

20.
康德是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对道德形而上学进行论证时所提出的概念就等同于德性论。这些思想中的善良意志、德性自足、以德配福、人是目的构成了其德性伦理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当我们深入解读时会感觉的他就是为现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来的,这些思想论证之严密、见解之高深、意义之深刻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启示,并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