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发达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增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时数,重新编写教材,而且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强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早期开发儿童的智能和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的专家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兰本达主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已由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翻译出版。近几年来,她还两次亲自到我国介绍和试用她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将科学教育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经过这两个阶段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科学理论形成科学概念。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幼儿科学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早期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科学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的培养;教师应积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试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1984年,兰本达应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京讲学。她运用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教具,多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课,形象地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在我国北京举办“探究-研讨教学法”讲习班并在一些学校开展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受此影响,也开始进行着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验。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国家“九五”规划课题,已出版《诱思探究教学导论》),此后,关于研究式教学方法、启发研究式的文章时见于报刊,《探究教学论》(2000)等书籍出版。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又掀起了“研究性学习”的热潮。发表的相关文章也数不胜数。实际上,有学者论证“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内涵一致,本是同意。  相似文献   

5.
兰本达认为概念意味着一种思想运动的型式,一种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研讨"教学法则帮助儿童从经验上升到概念;而教师科学地引导儿童开展"探究—研讨"活动,才能真正地引起儿童的行为变化,使儿童真正走向概念之路。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1988,(3)
●《教师从研讨中如道了什么?》,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创始人,美国的兰本达教授为中国自然教师撰写的专稿,本期刊载上半部分。 兰本达教授说,“当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研讨时,我们的任务是‘停止’、‘观察’和‘倾听’,即当“孩子们沿着概念箭头向对于世界的完整的理解前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为《科学启蒙教育》杂志撰写的。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发现法”和“探究—研讨”法的历史根源以及这一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说明“探究—研讨”法的优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将会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爱,培养起一种信念,使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着重借鉴了兰本达教授的这一教学思想,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刊将在这一期和下一期,连载兰本达教授的这篇文章,并在“教法研究”专栏中,编发各地教师在小学自然课和数学课中采用“探究——研讨”法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学习科学,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幼儿科学教育具有下列启示意义: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探究-研讨"式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科学教育应重视交流对经验的概括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经说过:“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我在自然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精心地为学生设计探讨程序,组织构建材料,引导学生自由地、独立地通过观察、试验、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等活动,亲身经历“探究—研讨”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研讨”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提出探…  相似文献   

10.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主要作者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现年八十多岁了,一生致力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材教法研究。她积五十多年的经验,发展出了居于正确的世界观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于从小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创造性的人才幼苗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13.
国际知名的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序的理解。兰本达教授相信,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用。兰本达教授认为,教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1985,(1)
1984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小学数学、自然教材教法讨论会期间,美国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对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22名8~9岁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蜗牛》,为与会同志作“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表演。 上课前,兰达本教授带着供儿童探究的实物材料走进教室,分放在每张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15.
兰本达认为概念意味着一种思想运动的型式,一种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思维;“探究—研讨”教学法则帮助儿童从经验上升到概念;而教师科学地引导儿童开展“探究—研讨”活动,才能真正地引起儿童的行为变化,使儿童真正走向概念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1977年起,她多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实验,受到了我国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7.
兰本达(Brencla Lans—down) (1904 —1990)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一生致力于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研究。她于1984年在中国讲学期间,对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8—9岁的孩子上了一节生动的自然课——蜗牛。课堂实录与评见《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第147页。题图为兰本迭(右)与刘默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探究——研讨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设计并实验成功的一种小学理科教学法。兰本达教授年逾古稀,一生大半时间致力于教学法的实验设计和理论研究。1982年与1984年,她先后两次来中国讲学,传播她对发展中国家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以及她自己的教学实况录像。在两次讲习班上,她交流和观看了路培琦(天津二师附小)等中国  相似文献   

19.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解释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激发情趣,诱发“探究——研讨”的动机;其次,要精讲巧问,多次实践,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再次,要集思广益,协作发展,培养学生集体研讨的能力;最后,要创设条件,主动参与,为学生“探究——研讨”提供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兰本达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胡文静等翻译的《物理学家是怎样工作的?》(Physicists at Work)最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八十多岁的兰本达教授在百忙当中,千里迢迢,从大洋彼岸给本书的中国青年读者写来一篇充满殷切希望的文章(作为“作者的话”编入本书),同时还寄来她的简历(以附录形式编入本书)和一张她本人神采奕奕、慈祥可亲的照片(排在本书扉页之后)。课程教材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