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问题的产生:今天上自然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样都是萝卜,但是放到水中的时候,有的浮,有的沉。我们都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老师让我们成立个小组,自己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先进行了讨论,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从萝卜的来源入手,调查萝卜的来源,决定有两个小组调查:一组:调查沉在水中萝卜的来源。二组:调查浮在水中萝卜的来源。2.是否与萝卜的大小、重量、部位有关系。用萝卜不同的位置再进行一次实验。3.收集资料:物体在水中是浮是沉取决于什么。由家里有电脑的赵彤同学负责。下面就是我们实验…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生:洋芋、马铃薯。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是沉的。生:两个都是浮的。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师:让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将大的马铃薯放入清水中,小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大的沉,小的浮。师:为什么?生:大的重,小的轻。生:大的大,小的小。师:真是这样吗?(把大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也浮了;小的放入清水中,沉了。)[原先…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今天上自然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样都是萝卜,但是放到水中的时候,有的浮,有的沉。我们都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老师让我们成立个小组,自己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  相似文献   

7.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本里有一个实验,要求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发现它是沉的,但课本上却说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都是胡萝卜,按理成分大致应该是一样的。出现不同的现象,可能在于同体积的胡萝卜的重量出现了差异。而这个重量的差异,最可能就是胡萝卜含水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说说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会沉。生:两个都会浮。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  相似文献   

10.
教学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浮与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探讨求真,我是这样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变浮为沉的方法”的 一、观察思考 学生了解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形后,我把带盖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师:塑料瓶是沉是浮? 生:浮。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带盖塑料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学校硬件设施薄弱,连学生配套自然实验材料袋都没有,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做的情况下,如何用新理念驾驭自然教材,我上《溶解》一课时作了一些尝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摘录以下教学片断。片断一:课的引入,我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同学们猜一猜,把一小勺食盐放入水中,用小棒搅拌食盐会怎么样?话音一落,人人争先恐后,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食盐会溶解掉;有的说,食盐没有了;有的说,食盐是用海水晒出来的,把食盐放入水中不就变成海水了吗?有的说,盐放入水中搅拌不就成了盐水了吗?还有的说:我…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13.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实验,来获取更多的材料.经过收集、整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只停留在好玩、好奇的水平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导入时,我让学生把石头、木块、泡沫块放入水中观察现象,然后问:"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学生答:"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我拿出一大块泡沫和一个小铁钉放到天平上称,泡沫块重,铁钉轻.让学生放入水中,看到泡沫浮、铁钉沉.学生自己把刚得出的结论否定了,由此设下悬念: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沉?什么样的物体浮呢?这样就把学生内在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便主动设计起实验进行研究,也就是进入了新课学习.因此,调动学生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要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浮力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实验课。老师先拿来一个杯子,杯子里装着洁净的水,把它放在讲台上。接着拿了一只鸡蛋,把蛋轻轻地放入水中。只听“嗒”的一声响,鸡蛋立刻沉了下去,又弹了一点上来,又沉了下去……像跳动的皮球。透过玻璃看,鸡蛋变大了。老师从讲桌肚里拿出了一小袋盐,把袋子撕开。再从杯子里取出了鸡蛋,把盐倒进了杯子里,用吸管搅了搅,水变浑了,又慢慢地变清了。她又把鸡蛋放进杯子里,鸡蛋一下子就沉了下去,但一眨眼功夫又浮上了水面。今天,老师做的实验就叫“鸡蛋浮起来了”。为什么水里放了盐,鸡蛋就浮起来呢?因为水的比重小…  相似文献   

16.
(一) 目的:使幼儿熟悉水性,喜欢在水中游玩。准备:穿好下水服装,成一路纵队下水池。玩法: 1.“走圆圈”先成一路纵队,前后幼儿手拉手,然后走成圆圈(面向圆心)。2.“开火车”一手搭前面小朋友肩,一手划水,成一路纵队向前行走。3.“水中跳”手拉手围成圈面向圆心,在老师“一、二跳”的口令下蹬池底跳起(先蹲后跳,幅度由小到大)。4.“吹泡泡”围成圈,老师说:“一、二吹!”小朋友把头放在水中,做呼吸动作,呼完气后抬头,可连续进行。5.“皮球浮起来了吗?”(先在陆上做全蹲抱膝浮体动作)老师出示皮球,放入水中,说:“小朋友,你们看皮球在水中浮起来了,我们小朋友也要象小皮球一样,把身体抱得紧紧的,然后脚一蹬,慢慢浮起来,看哪个小朋友象小皮球一样浮起来了。老师发口令: “一、二——三”,幼儿做抱膝浮体动作。  相似文献   

17.
想知道胡萝卜喜欢喝什么水吗?我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吧。1准备:两个杯子,一根胡萝卜2在两个杯子里装满水。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放两勺盐,分别贴上“淡水”“盐水”的标签。3把胡萝卜切成小块(注意安全),放进两个杯子里。开始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4第二天,盐水里的胡萝卜慢慢浮了起来,而淡水里的胡萝卜则沉到了杯底。  相似文献   

18.
是沉还是浮准备海绵、肥皂、空容器、装满东西的容器、漂浮玩具、不会因浸水而毁坏的小玩具。把每件物品放入水中之前,问宝宝:“你认为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适宜年龄:3岁~5岁水的压力将一根塑料管的一头放入装满水的桶中,用嘴对着另一头吹气。如果水管口子接近水的表面,就很容易吹出气泡;但若将水管插入水底,吹气时要困难得多。这就证明水底的压力比水面的压力大。适宜年龄:5岁~7岁打水漂在家长的陪伴下在水边选一块扁平的小石片,使劲将它沿着水面抛出去,石片会一次一次从水面上弹起,最后沉入水底。比比看,谁抛出的石片跳跃的次数最…  相似文献   

19.
<正>我常拿两道测试题考学生:一是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结果是沉还是浮?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视苹果块的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投入一个苹果则当然是沉。二是钢丝球点燃前后质量的变化(钢丝绒毛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说质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质量不变,很少有学生回答质量变重了。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  相似文献   

20.
吴京钧 《科学课》2009,(3):17-17
在上《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我设了一个悬念,孩子们看着我把一个大土豆扔进水里.认为肯定会沉。如他们所愿。大土豆沉了。我把土豆切了一半.说如果再把一半土豆扔下去呢?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摇,认为会浮,结果还是沉,很多同学憋不住了:“老师,切小一点,再切小一点,切得一点点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