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尽快地消除疲劳,使机能尽快得到恢复,进而提高运动能力.为此,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及恢复手段的一些新观点和方法,以期给教学和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动疲劳与恢复的生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运动生理机理进行研究,并讨论如何通过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研究提高运动能力.目的在于提高恢复过程在运动训练中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加速运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秦雷 《精武》2013,(36):21-21,23
在高校田径教学过程中,中长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又容易引起运动疲劳的田径运动项目,因此,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训练非常重要,是中长跑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中长跑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中长跑运动训练的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羽毛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特点以及疲劳后的体能恢复一直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今后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和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故此,文章主要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体能恢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速度滑冰运动员夏季训练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冰雪运动》2007,29(4):32-33
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运动性疲劳的的长期积累,可导致过渡性疲劳的产生。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采取积极的疲劳恢复措施,能有效预防过渡性疲劳的产生。分析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认为提高整理活动的效果、加强膳食营养和进行积极的放松等是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决定了它属于激烈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是集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诸多身体素质的综合,日常训练要求对运动员要求高强度、高密度、高负荷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状况,从而影响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的成绩.文章主要研究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以及通过合理休息、营养学、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多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立体式恢复方法,为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供极其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当前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在定位、翻译、起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提法不科学,并明确指出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研究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诸多研究在探讨"过度训练"时,不应该忽略对"疲劳"或"运动性疲劳"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因此,适宜的疲劳与合理的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随着科研方法的不断进步,研究发现,机体进行大强度运动时,体内氧自由基的大量增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寻求简便、快捷又无毒副作用的清除体内多余氧自由基的方法势在必行.通过文献资料法,从生理角度,对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产生机制及其消除途径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通存在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尽快地消除疲劳,使机能尽快得到恢复,进而提高运动能力。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能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以期对教学的训练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低氧训练、疲劳和恢复对H反射参数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IHT),以及训练结束后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对H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自制低氧混合气体,对8名短跑运动员进行每日10~11%O2的循环低氧刺激,持续两周,在IHT前后以及IHT之后的疲劳与恢复过程进行H反射各参数测试.结果:两周IHT训练前后M波振幅增加,H波潜伏期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疲劳后即刻H渡振幅下降,恢复期前三分钟H波振幅显著降低,随后逐渐恢复,在恢复期第15分钟,H波振幅显著升高.结论:H反射是敏感的反映低氧训练以及疲劳对短跑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影响指标,并提示H反射低氧训练的改变以及运动性疲劳前后以及恢复期的变化与两周低氧训练引起的H反射通路脊髓水平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分三个阶段,可以采取休息、营养、推拿、中医药等方法来预防和恢复。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模型建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疲劳与恢复循环的过程是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关系到体育竞赛成绩的优劣,然而,这一过程很多的研究不能直接通过人体试验,所以模型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大供能系统理论为依据,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分类,为疲劳与恢复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能力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快慢,是否是1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否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这是运动训练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能力作为训练的内容,提高到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讨论,提出了训练“恢复能力”的生理机制及作用。并且还从疲劳发生的机理来讨论训练“恢复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恢复能力”可以进行训练,以及对不同运动疲劳的恢复能力提出了应用不同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实践,阐述了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禾及其对提高训练成绩的影响,以便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对疲劳与恢复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机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将20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空白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药物贴对受试者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进行敷贴,对照组采用安慰贴对受试者上述穴位进行敷贴。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评分(RPE)、运动心情评价(POMS)、情绪状态总估价(TMD);检测受试者血乳酸和血氨浓度;记录受试者8 00 m全力跑成绩。结果:穴位敷贴可减轻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RPE值(P〈0.01);穴位敷贴可缓解运动员因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降低TMD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敷贴可升高运动后4 min机体血乳酸(P〈0.05)和血氨浓度(P〈0.05),降低运动后20 min机体血乳酸(P〈0.05)及血氨浓度(P〈0.05),显著提高受试者8 00 m跑成绩(P〈0.01)。结论:穴位敷贴可减轻运动员的主观疲劳感觉,缓解运动员因运动疲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促进运动员机体内血乳酸和血氨的代谢,提高运动员耐缺氧能力,进而缓解运动性疲劳临床症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7.
李忠山 《冰雪运动》2011,33(1):62-64
运动性疲劳的营养补充是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及保障训练的有效手段。针对运动性疲劳提出补充乳清蛋白,可提供丰富的支链氨基酸,转化生成谷胱甘肽,缓解疲劳的产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牛磺酸,缓解自由基过多引起的疲劳反应;补充肌酸、1,6-二磷酸果糖和支链氨基酸等,为机体提供能量;补充运动饮料,维持血糖恒定,补充丢失的体液和电解质,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快速恢复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从恢复糖原储备、修复肌肉损伤、维持内环境稳定以及改善氧化应激几方面对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营养学手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便帮助运动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9.
结合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特点,对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恢复措施,旨在为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及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461-462
通过观察静坐、按摩、变强度踏车3种恢复手段对运动疲劳后血流量、血乳酸及LDH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恢复手段对消除运动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强度踏车及按摩对消除局部运动性疲劳,加速身体恢复过程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